位於澄海蓮下潛溪村的思成大厝,除門框石砌外,全部用彩色水磨石。潮汕鄉土建築知名學者蔡海鬆認為,百年前,水泥作為新興建築材料,進入潮汕地區也只是二三十年的事,在這地處偏僻的鄉間,就用它來做彩色水磨石,的確是相當難得的。
裝飾出現西洋人物塗繪
陳達在20世紀30年代所著《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一書中寫道:“華僑的住宅,在外觀與屋內的裝飾,往往有外洋的影響。”
原在泰國經營福成批局的許若明、許若德興建的“明德家塾”,為福成批局在澄海隆都所設的投遞批局舊址。家塾走廊窗楣灰塑彩繪上不乏西洋人物裝飾,例如雕塑有孫中山立體像浮雕,一股西方自由平等主義之風拂面而來。走廊彩繪中國傳統百子圖,也出現西洋小孩,多子多福的傳統美好願望也不受國籍限制。
專家告訴記者,百年前的潮汕工匠與時俱進、洋為中用,善於將中外藝術之長融合在自己作品中。
華僑建築群也頻繁出現西洋圖案。“哲謀廣居”書齋的門楣就出現一對“天使抱球”,而旁邊的大夫第則有“西方貴婦游船”的灰塑,開放、自由、包容、多元之價值觀念在潮汕大地迅速蔓延。
潮陽三大名園之一的西園,是光緒年間,宅子主人蕭欽聘請民間工藝大師、族人蕭眉仙為其設計建造的。記者在現場看到,設計師別出心裁,在這座傳統園林建築的假山植入石柱旋梯,還有玻璃圓頂的“天光”涼亭和仿西洋水晶宮的“地下水族館”,都引領了時代的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