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8日電/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專題會議,聽取穩住經濟大盤赴地方督導和服務工作匯報,研究下一步工作。李克強強調,要上下聯動充分發揮政策效能,多措並舉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
東方網發表時評人鄧海建文章認為,“經濟要穩住”,既是民生之需,更是大局之本。
上半年“穩好”的經濟大盤來之不易,雙統籌的任務很重,雙勝利的壓力不小。正因如此,5月24日國務院印發《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出台6個方面33項政策措施,助企紓困、穩崗穩企、暢通循環,把政策的集群效應用到極致。此後,8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國務院即時派出穩住經濟大盤督導和服務工作組,赴若干經濟大省聯合辦公,加快政策舉措落地。編制越“豪華”,決心越鏗鏘,越發彰顯緊要關頭就要加大發力的共識。
經濟大盤為什麼要穩?我們走過“民富國強、眾安道泰”的非凡十年,正迎來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叠加的新局面。2013—202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6%,高於同期世界2.6%和發展中經濟體3.7%的平均增長水平。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長遠來說,保持“進”的態勢、守護“好”的趨勢,關鍵是“穩”住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盤。時下而言,面對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持續顯現的壓力,惟有多措並舉穩字當頭,才能既緩解當下困難、又著眼發展後勁, 穩定市場主體、保就業、保民生,讓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實現回穩向上的預期目標。
文章指出,經濟大盤如何才能穩?越是頂風爬坡的關口,越要以更強緊迫感夯實經濟恢復基礎。經濟基礎在於億萬市場主體,在於“紓困保市場主體的同時,針對有效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促進消費恢復成為主拉動力,更大力度擴有效投資,為市場主體創造需求、提振信心”。事實上,穩定市場主體是促進一攬子政策發揮功效的“牛鼻子”。今年7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4%,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6%,比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儘管數字向好,壓力仍不容小覷。穩市場主體,當然不僅僅是為了穩就業。增長與就業、供給與消費、生產與分配……互相關聯,共成一體。一頭連著宏觀經濟基本面、一頭連著千家萬戶小日子——市場主體穩、就業增長穩,大盤才能穩如磐石。
“能用盡用、快出快落地”,這是中央對繼續出台穩經濟階段性政策的基本要求。翻譯成更通俗的大白話,就是穩經濟大盤這件事,必須“該出手時就出手”。一是速度要快,“及時雨”要下在幹涸處;二是舉措要多,“大禮包”就要毫無保留。俗話說,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能想到的辦法要想出來,能用上的政策要拿出來,切實打通政策措施落實的堵點難點,經濟大省挑大梁,其他省份也要努力做貢獻。
文章最後說,穩經濟大盤是主動仗,更是一場硬仗。想實招、出實策、求實效,“形”中識“勢”、“危”中覓“機”,惟有齊心協力抓落實,才能形成合力促發展,經濟大盤才會穩進向好、勇毅有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