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視頻直播截圖 |
其次,李巍著重分析了新時代(過去十年)中國經濟外交的十大成就。
第一,中國-東盟經濟合作成效突出,奠定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全球經濟網絡基礎,中國現在已是全球性大國。過去十年,中國同東盟建立了自貿區,積極參與清邁倡議多邊化,建立東亞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同中南半島五國共同成立瀾湄合作機制。這些涉及貿易、金融、基建的經濟外交形式使中國的對外貿易格局在2020年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東盟超過歐盟、美國、日本,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這一變化意味著中國對西方國家貿易依賴程度的不斷下降。尤其在中美戰略競爭背景下,這一局面對中國參與國際競爭具有全球性戰略意義。
第二,搭建全方位的自由貿易區夥伴關係網以應對國際貿易體系的新變化。目前中國已簽訂了22個自貿協定,並與挪威、秘魯、巴拿馬、韓國等國家處於第二階段談判中。同時,中國戰略性成功地加入RCEP,成為了RCPE的重要成員國。
第三,作為發起人創建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展現了中國大國的國際責任感。2013年中國發起倡議創建亞投行,2015年英德法三國宣布加入,2016年亞投行總部設立於北京。到目前為止,亞投行成員國已超過100個,主要經濟大國中祗有美國日本沒有加入。亞投行是由中國引領的全新國際多邊金融機構,其成立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帶動了全球的共同發展,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和軟實力。圍繞亞投行,中國展開了非常精彩的金融外交,其成功創建也被認為是中國金融外交的高光時刻。
第四,提出並實施“一帶一路”倡議,且圍繞基礎設施建設展開的外交令全球矚目。“一帶一路”建設以恰當的方式實現了中國發展經驗的對外傳播,具有積極的世界性意義。被認為是一種耐心資本的中國資本在此互聯互通中幫助眾多國家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從而進一步有效地參與全球市場。
第五,迎戰美國對華經貿施壓。從2010亞太地區TPP到2018年中美貿易戰,中美貿易額疫情下的2021年重新呈現快速上漲趨勢,甚至已經接近2018年貿易的最高水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美國發起的對華關稅戰並沒有減少中國對美國的貿易,貿易戰並沒有實現美國既定的目標。
第六,人民幣順利加入特別提款權籃子,中國以政府外交的力量助推人民幣國際化。2015年人民幣成為第五種貨幣加入特別提款權,人民幣國際儲備貨幣地位得到IMF正式認定,作為一種資產的人民幣的商業配置和長期投資的需求將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這意味著中國非常重要的制度性權利。同時,在過去十年時間中,人民幣國際化也取得了穩步進展,其在全球外匯儲備中所占的份額基本上穩步提升。
第七,積極開展能源外交,建設周邊能源管線。過去十年,中國保障以中亞天然氣管道、中俄油氣管道、中緬油氣管道為主要能源通路的五大能源運輸通道,其極大地捍衛了中國的能源安全。
第八,努力提升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B)的份額權,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引領作用。中國在過去十年一直倡議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實施份額權改革和人事權改革,希望能讓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成員國在IMF和WB的決策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目前,經過IMF份額權的調整,中國投票權已非常接近排名第二的日本,在世界銀行中中國的投票權也僅次於美國和日本。與此同時,中國積極向國際既有金融機構輸送人才,在國際經濟舞台中發出中國聲音。
第九,參與引領G20和全球金磚機制,制衡七國集團的制度霸權。在極具包容性的全球經濟治理機制G20中,中國作為主要成員國之一努力推動G20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更有力的作用。同時,在中國的引領下,金磚成立了金磚開發銀行和金磚應急外匯儲備機制,實際上對七國集團的制度霸權形成了一種結構性制衡。
第十,不斷穩定和加強中歐經濟合作,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在中美歐的大三角背景下,歐洲對於中國化解美國的壓力極為重要,雖然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於2021年被歐洲議會凍結。但客觀上,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的完成仍然是中國經濟外交的一個重大的成果。
在詳細闡述分析新時代中國經濟外交取得的突出成就後,李巍進一步思考中國經濟外交目前面臨的三大挑戰,即新冠疫情對線下經濟外交的阻擋、美國積極構建針對中國的經濟聯盟、中國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成功引發的擔憂。隨後,在分析了中國具備的市場規模、產業生態、基建條件、人才基礎這四大優勢後,李巍認為中國未來的經濟外交可以沿著經略東南亞、拖住日韓歐、背靠亞非俄、纏鬥美利堅的四大方向各自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