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讓科學文化成為社會文化的底色
http://www.CRNTT.tw   2022-08-19 10:49:07
 
  科學文化的批判意識能夠促進社會淘汰落後觀念及陳舊思維。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批判精神依然是國家發展和文明進步的不竭動力,科學文化中更具目標性、方法性的批判意識,能夠以良幣驅逐劣幣,淘汰落後的不適應現代化發展的觀念和阻礙社會進步的陳舊思維,營造向善、求真、友好、創新的社會氛圍。

  讓科學文化成為中國社會文化的底色,就是讓理性精神、實證精神以及批判精神等科學文化的精華引領社會文化,更好地服務於國家戰略發展,更有力地推動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鑒於科學文化與傳統社會文化之間尚存在流通的障礙,必須要先著力於建立跨越溝壑的橋梁,才能讓科學文化由科學共同體內部更充分地向社會釋放,引領社會文化。

  一是以弘揚科學家精神為核心,加強科學文化傳播。真實立體的科學家,鮮活動人的科學家故事,是引導公眾親近科學、瞭解科學的窗口。以科學家精神的弘揚為契機,能夠讓公眾更直觀地理解和接受科學文化,讓科學文化潛移默化影響公眾。

  二是全方位促進公眾理解和參與科學,建立公眾對於科學的信任。目前我國公眾對於科學這一西方舶來品,尚未徹底改變“中體西用”的態度,根源在於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和參與度不足。這就要給予公眾更多接觸科學的空間和機會,鼓勵並引導公眾參與科技創新,寬容並回應公眾對於科學的質疑和不滿,讓公眾真正接納和擁抱科學文化。

  三是賦予科學教育更多人文精神和價值內涵,讓科學文化生根發芽。教育是科技發展的堅固基石,也是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核心環節。科學教育已經成為了基礎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科學教育不能局限於科學知識的灌輸,而更應被賦予更多人文精神和價值內涵,讓科學文化通過教育播下種子,讓科學文化自然而然成為社會文化的主流和底色。

  讓科學文化成為社會文化的底色,既有利於構建更符合科技創新發展的社會環境,也從根本上建立起中國文化自信,同時也能為更好地實現中國百年復興夢提供不竭文化動力。

  (張暘系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環境研究所博士後,劉萱系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環境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