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讀紀實文學《我的青海,我的雪原》
http://www.CRNTT.tw   2022-08-06 10:17:07
  中評社北京8月6日電/辛茜的紀實文學《我的青海,我的雪原》(河北教育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讓我走近甚至走進了青海,並隨著她的筆觸,以及援青人的目光和腳步瞭解了青海。

  作者首先向我們展示了青海遠在天邊。從海拔高度來說,青海難於上青天,是要走“天路”方可到達。可是,就是這樣一個所在,我們的援青幹部卻一批接著一批,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今天,從北京到上海,再到浙江,不同單位的人形成一股鐵流,邁出堅實的步伐,毅然決然走上通往“天路”的青海。

  作品寫了援青幹部克服缺氧帶來的失眠等困苦,也不顧天路難行的艱辛,用一顆火熱的心去溫暖青海雪原,用博愛去擁抱青海人,書寫了一個博大的世界。不過,作者並沒有一味寫援青人的奉獻,而是寫出了他們的快樂,更寫出了青海人的奉獻與感恩,這是一個心靈相通和同感共鳴的生命樂章。

  用生命鐫刻援青群體,是本書的一大亮點。作者寫出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援青人形象,像張君華、陸愛珍這兩位女性被描繪和刻畫得光彩照人:一個以母性之愛將博愛傳達出去,以細如發絲的春風暖意留存在人們心間;一個以聰明智慧與果敢有力支撐起脫貧攻堅的企業。細讀全書,一個個援青人活靈活現於眼前,令人難忘。本書還注重群像塑造,作者以極大耐心、飽含感情,又有豐沛的同理心與情感共鳴寫援青人的群體。他們的職業有別、來處各異、年齡不等,但都有一顆火熱的心,有著甘於奉獻、敢於犧牲的精神,實現了生命與精神的脫胎換骨、心理與靈魂的自我超越。

  要想成功塑造人物個體和群體並非易事,除了有廣度、高度、深度,還要有境界,有不同於他人的品質與品位。辛茜寫出了平凡與不平凡的關係,也寫出了得與失、苦與樂、奉獻與感恩的辯證性,更以真實有力的細節打動人心。作品寫道:“援青十多年,北京的援青幹部早已轉變了觀念,來玉樹不是幫扶,是來報恩。”因為青海人全力以赴守住清潔水源,為內地與祖國奉獻自我。作品還有幾個細節:一個是幫扶的學生家長來看張君華,他“一只手提著一小包蕨麻,一只手從懷里掏出一卷衛生紙硬是塞給她。她一打開,裡面包著十根蟲草,張君華心中一酸,淚眼婆娑,對索南旺德的父親說:‘這一小包蕨麻我收下,這十根蟲草,你一定帶回去。’”還有,上海援青幹部的妻子開始不同意丈夫援青,但經過勸說特別是將心比心講道理,妻子終於同意並表示扛起家中所有的重擔。2018年初冬,扶青幹部倪斌帶隊下鄉檢查,一輛車冰凍打滑,溜出路基,直奔山谷,就在大家魂飛魄散與驚恐萬狀時,一塊橫向的巨石擋住了車輛。這些細節既有助於烘托氣氛,又有利於刻畫人物,能產生巨大的心靈震動。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