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5日電/目前,我國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取得顯著成效,但也要看到,績效管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為此,應加強績效管理的制度建設、突出責任和效率,強調“擴面”和“提質”並重,做深做實全過程績效管理,形成良性閉環。
近期,102個中央部門集中公開部門決算,不僅“曬賬本”,還亮成績、看效果。相比往年,今年績效信息公開範圍更廣、力度更大,特別是“三公”經費持續下降,資金支出更注重效益,也為地方帶來良好示範作用。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優化財政資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務質量的關鍵舉措,在當前形勢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積極作用。
近年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內外形勢,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財政收支矛盾較為突出。積極財政政策靠前發力,通過減稅降費、專項債券等“組合拳”,穩定了宏觀經濟大盤。積極財政政策不僅要保持較大支出強度和適度債務規模,還要把政策效能放在突出位置,尤其要注意提高預算績效。財政緊平衡下,既要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又要打好“鐵算盤”,緊扣績效管理這一工作主線,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益。
目前,我國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取得顯著成效,但也要看到,績效管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部分地方績效理念不深入、評價體系的系統科學性不足、績效激勵約束作用不強等。這樣容易造成預算與績效“兩張皮”“重使用、輕績效”現象。為此,當前應加強績效管理的制度建設、突出責任和效率,強調“擴面”和“提質”並重,做深做實全過程績效管理,形成良性閉環。
首先,要完善機制、夯實制度,加強績效支撐體系建設。進一步將績效評價結果納入政府和部門政績、幹部政績兩方面考核,提高各方積極性。同時,加快推進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績效管理體系,建立健全各領域、各環節的制度規範、工作指引。切實落實“預算編制有目標、預算執行有監控、預算完成有評價、評價結果有反饋、反饋結果有應用”的閉環工作機制。通過機制先行、制度支撐、培訓指導和第三方機構支持等措施,加強各單位能力建設,保障績效實施的科學性、規範性和落地性。
其次,應加強源頭管控,把好前置績效關。全面開展重大政策或項目的事前績效評估,將評估結果作為申請預算的必備要件。必須把好立項關,客觀、充分論證立項必要性、投入經濟性、績效目標合理性、方案可行性等,強化風險、成本與效益分析。同時,建立健全績效評價體系,完善分行業、分領域、分層級的指標體系,重點考核實績,避免指標設置偏低或無效情況。既充分考慮合理預算需求,又要改變資金分配的固化格局,從源頭防止低效或浪費。切實讓每一筆錢用在刀刃上,特別是重點用於保障民生、助企紓困、拉動有效投資等方面。
再次,要加強全過程績效監控,落實主體責任。進一步加強部門協作,建立規範有效的績效運行監控機制,確保績效運行“不走偏”。積極借助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及信息化平台,對年度預算績效目標實現程度和執行進度實施“雙監控”。比如,加強專項債項目穿透式監測,督促項目單位規範使用債券資金、加快支出進度,或按程序開展用途調整,避免資金違規使用或閑置。以績效運行監控和績效自評為著力點,運用財政抽查復核和重點評價等方式,壓實主管部門和預算單位主體責任,進行及時糾偏和管理改進。
最後,強化激勵約束,補齊績效管理短板。可將績效監督與行政監督相結合,全面落實評價結果通報、反饋和整改機制,加大對相關責任人的問效問責力度。同時,將績效評價結果與預算安排、政策調整、完善管理進行實質掛鈎,體現激勵相容導向。此外,進一步推動績效信息向人大報告和向社會公開機制,增強績效透明度和約束力。在全鏈條績效管理過程中,積極應用信息化和大數據,創新開展工作、靶向發力破解痛點難點問題。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吉富星(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