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1日電/據香港文匯報報道,國家大力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坦言責任重大,亦感到時間緊迫,提倡要發揮「香港速度」,推進河套地區港深創科園早日投入營運。他十分認同行政長官李家超提出的「以結果為目標」,認為這表明特區政府強調「行勝於言」,重視落實,包括親力親為游說優秀人才來港發展,「這幾天我跟著特首,已經談了幾個人,特首親自去談,就是要招最好的人才到香港!」孫東強調,這些人才不單有利於本港學術發展,更是有利發展香港創科產業。
孫東表示,創科是未來香港發展的重要引擎,特區政府給予高度重視,社會上也有眾多期盼,希望看到香港創科有所變化,「所以我上任至今首先是感到很忙,另一個感受是責任大,還有就是真的很有緊迫感。」
借鑒深圳經驗 改變團隊作風
他認為,香港創科發展「有著一手好牌」,天時、地利、人和俱在,尤其社會上下都已有共識,支持本港實現經濟轉型,「但我們比較新加坡、以色列、瑞士,別人就是勝在implementation(落實),just do it!過去香港講得多,做得少,所以行政長官提出『以結果為目標』,我是完全認同的」,強調政府重視「行勝於言」,「不在乎你說得多漂亮,關鍵在於這幾年後是否交到功課。」
孫東特別提到,深圳在短短40年間創造了奇跡,成為國家其中一個重要的創科重鎮,「里面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它拆牆鬆綁,發揮『深圳速度』,而這正是香港最弱的環節,而且深圳市領導在很多事情,落實執行得非常好,都是香港需要學習的。」
他以河套地區發展為例,按照以前的規劃,也許需要20年去做,「但如果我們再等二三十年,我們在大灣區再無任何位置了。」他形容這是現實問題,團隊有必要改變作風,提倡「香港速度」,推進河套地區港深創科園早日投入營運,「在2025/26年度,除了我們現在計畫的8座樓宇外,希望有盡可能多的樓宇能夠投入使用,因為我們明年就開始招標了。」
尋找優勢產業 服務國家所需
孫東認為,產、學、研中以「產」為關鍵,問題在於香港過去對於發展產業的決心不足,一直在搖擺。現在局方已在深入研究香港的產業政策方向,目標要找出具有前景、適合香港,能為年輕人提供就業前景,更要服務國家所需的優勢產業,「我們改名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意味將工業、產業發展看成必須要做的事情,正是反映政府的決心。」
惟他亦坦言,產業目前仍是香港的弱點,「所以我們一方面要鼓勵現有企業的發展,包括大學、科研機構、團體加快產品落地、轉化;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引進,從海內外引進高增值、高科技的企業落戶香港,加大招商引資的速度。」
他進一步提到,引進企業並不止於辦公室落戶,研發部門、一部分生產線都會帶來,而且要在本地招人,「要真正在香港落戶,產出要納入香港的GDP。」此外,給本地的年輕人提供就業也是另一重要指標,而且相關產業要適合港情,適合香港發展,具備潛力使香港在這產業中取得國際領先等等,均是要考慮的範疇。
談及人才問題,孫東分享李家超曾公開表示要「與世界搶人才」,「我可以跟你說,內地搶人是搶得很厲害的,那些真正好的科學家、創業人才,是由省市主要領導親自去談的。」他提到香港以前也有過一些優秀人才,正是由於內地省市主要領導親自去談,最終成功說服對方選擇北上內地發展。
「我可以跟大家講,我們特首也在做這個事情。這幾天我跟著特首,已經談了幾個人,特首親自去談,就是要招最好的人才到香港!」他指香港以往較少這類做法,現在會更積極去做,尤其是對於重點人才。「香港以前沒有這個(高官親自招募人才),現在我們特別在做,我跟特首都在積極見人……我們也希望社會各界、全世界的優秀人才、企業到香港來,您們可以找我、找特首,都OK,我們一定會張開雙臂歡迎您!」
他表明特區政府既然決心吸引全世界優秀人才,未來將有相關的政策出台,包括一些居住措施,冀為人才提供安居樂業的優良環境。
倡大學拆牆鬆綁 助科研人員創業
孫東從事大學研究及管理工作多年,深明大學對於本港創科發展的重要性,亦了解目前存在的一些局限。他強調,香港擁有領先國際的基礎科研,但產業方面相對薄弱,若要在短時間轉型,大學必須要發揮更大作用。特區政府將考慮不同措施,鼓勵大學更積極地支持科研團隊及相關學生創新創業;在知識產權的處理方面,孫東鼓勵大學考慮採取更寬鬆的方式,幫助更多教授和科研人員創業。
談及政府如何鼓勵大學拆牆鬆綁,更積極地參與本港創科發展,孫東坦言大學是一個複雜議題,「香港強調院校自主,所以特區政府一直幹預不多,大學也有學術自主……但另一方面我想強調一點,它們是香港的公立大學,使納稅人的錢」,而香港多年來對高等教育有不少投入,對大學人員的待遇也不低,「現在香港處於非常困難的時候,大學是不是也要考慮,如何在加強基礎科研的同時,想想如何回饋社會,幫助香港盡快實現經濟轉型,這是相關的責任。」
他表示,特區政府已在考慮如何推出措施,鼓勵大學更積極地支持科研團隊或是相關學生創新創業。「至於在知識產權的處理方面,是否可以參考內地、海外的做法,在保證大學相關利益的同時,給相關教授團隊更多的發展空間。」
他特別提到,很多人將知識產權看作是大學的「assets(資產)」,但在他看來,知識產權同時也是大學的一種負擔。「大學有不少IP(知識產權),但算一下這些IP,到底有多少真正轉化成科研成果。每年各大學用作維持這些IP的支出大約800萬至900萬元,甚至1,000萬元,但是我們IP的收入很少。」
冀寬鬆處理知識產權
孫東認為,大學將知識產權束之高閣是最大浪費,期望各院校可循另一種思路出發,以更寬鬆方式去處理知識產權,並要形成轉化應用的文化,幫助推動創科成為香港經濟轉型升級的強大引擎。「我們不是說要所有教授都去辦公司……但的確需要形成一種文化,就是教授研發的東西,一開始就已經要考慮其應用價值,他自己不辦,可鼓勵他的團隊、學生去辦,要有相關機制,助成果盡快落地,投入到社會應用。」
籲應科院助大學做好成果轉化
除了大學需要發揮更大的作用外,孫東強調本港多個創科機構亦各自扮演重要角色。其中,孫東透露已多次跟應科院討論其未來定位,雙方均認同應科院要進一步跟大學緊密合作,「應科院本身有幾個方向的『從0到1』研究做得好好,這些當然要繼續保持,但它更重要的重點是協助大學,做『從1到10』的工作」,致力促進大學研究的成果轉化。
盼加強合作 聚焦「從1到10」
「上任後我訪問過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也訪問了應科院,我們還在開會,對於下一步的定位,怎麼去搞,我們已經在談。」其中,他表示應科院有不少「從0到1」的研究做得相當出色,包括半導體相關研究工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這些領先的行業,我們要繼續支持,鼓勵他們做大做強;但同時我們也希望應科院進一步跟大學緊密合作,將『從1到10』作為主要工作重點,就是不要什麼都想做『0到1』。」
他解釋,假如重心都放去做「0到1」,「多少人(去做)最終也就那麼幾個(成果),但如果跟大學緊密合作,大學一直在做「0到1」的研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每年都有很多人(學者)在做。」如此,應科院就可以幫助大學的人進行成果轉化,這樣就有了專門機構將有關工作做好,而這正是局方跟應科院討論的初步方向。
他指,應科院現在約有600名研究人員,相信他們會是香港未來發展創科的重要力量。
至於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孫東相信它對於下一步的再工業化將會發揮到重要作用,「因為過去多年來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一直幫助中小企進行技術轉型、升級等服務,我覺得下一步這個角色會繼續加強。」孫東認為香港科學園和數碼港這些年來做了很好的工作,包括扶植創業團隊、助產品落地、引入海內外公司來香港落戶等。他相信數碼港今後將於數碼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對本港發展智慧城市、數字經濟作出貢獻;科學園轄下的創新園、先進製造業中心都會陸續投入使用,有關支持會繼續加大。
致力科技抗疫 「紅黃碼」進展佳
孫東就任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至今約一個月,除了積極研究香港創科路向,更忙於以科技手段協助抗疫。「我當然希望原來的(創科)計畫不受疫情影響,但另一方面抗疫也是我們重要的工作。」以「居安抗疫」電子手環為例,孫東讚揚同事們日夜努力工作,又分享在行政長官李家超的領導下,會要求抗疫工作做好不同預案,以應對疫情變化。他又分享「安心出行」的「紅黃碼」工作進展良好,相信行政長官會適時向社會公布,「知道大家都在等,相信不會太久。」
工作必須超前 做好不同預案
談及上任至今的工作感受,孫東笑言自己在過去一個月花最多時間處理抗疫工作,「例如大家最關心的『紅黃碼』,因為抗疫工作的需求,我們局都承擔著非常大的工作,怎樣盡快把它推出去。」他強調,局方目前最關心就是將「紅黃碼」做好,目的是要精準抗疫,「盡可能利用我們現有的科技手段,對特定人群進行比較好的規範,從而使更多數人能夠盡早恢復正常生活。」
他提到,局方一直都在研究更多便民利民的抗疫科技措施,包括電子手環未來是否有更好的科技手段作替代,「因為現在是(每日)幾千宗個案,假如日後有幾萬宗怎麼辦,我們現在都在做預案。」他分享在李家超的領導下,強調局方工作必須超前,也就是要把問題想在前面,為未來有機會發生的狀況作好準備。
被問到抗疫工作會否耽誤了創科發展,孫東分享自己在接受局長工作前,已跟李家超開會數次,「我們對於香港創科發展的藍圖是有想法的,這是我們的初心,我們要不受任何幹擾,堅決地做下去,所以過去一個月我雖然花了不少時間在抗疫,但並沒有因此停下創科工作。」
他笑言同事們因此工作量大增,感到有點對不起他們,「但無辦法,香港現在就到了這地步,時不我與,我們剩的時間不多了,只能盡量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