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31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2015年,埃及小夥劉正曦開始學中文。“那時候,我的學習方式主要是看書,考試成績還不錯,但中文口語不太好。讀大二時,我開始找一些好玩兒的學習方法,看中國電視、電影,也發現了一些新的學中文平台,比如漫中文,可以通過看漫畫的形式學中文,讓我覺得很有趣,現在還在用這個平台。隨著中文水平的提升,我的學習方法也一直在改變,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發現可供選擇的學中文平台越來越多了。”
劉正曦感受到的變化,正是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中文學習不再僅僅局限於師生面對面的綫下傳統授課模式,而開始變得多樣化的反映。科技賦能下,中文學習資源更加豐富、學習時間更加靈活、教授者變得多元,漫畫、游戲、人工智能互動等多樣中文學習方式,為海外中文學習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學習資源多樣化
打開手機App下載中心,以中文學習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會出現從側重中文教學到側重中國文化教學;從注重漢字筆順到糾正中文發音;從一對一課程到AI課程等各類中文學習平台,學習者可根據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App進行針對性的中文學習。
漫中文的創始人竇敬壹曾是一名國際中文教師。“漫中文創建於2016年底,當時的中文學習應用軟件還不像現在這麼多元,大部分以中文練習為主。基於此,漫中文創建的初衷之一就是讓中文學習者接觸到多樣化的中文學習方式,通過看漫畫學習中文是我們的鮮明特點。我們希望學習者通過看漫畫的形式,不僅了解中文,還了解當代中國的風貌。因此,在漫畫創作中,也會特意加進一些真實場景,比如買咖啡這個知識點,實景還原的就是北京雍和宮大街上的一家咖啡館。”竇敬壹說。
創建於2015年的小狐狸中文(Little Fox Chinese)主打掌上中文動畫圖書館,該圖書館包含2100部中文動畫視頻和不少學習游戲。在小狐狸中文學術總監王晶看來,“當靜止的圖片變成鮮活生動的動畫時,學習者能更加輕鬆地理解故事情節,從而實現語言學習目的。動畫文本也考慮到學習者的接受程度,詞匯、句子學習設置采取的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方式”。<nextpage>
成立於去年的新東方比鄰中文的服務對象之一是海外華裔青少年,其課程研發宗旨和漫中文類似——不僅幫助學習者學習中文,還幫助其了解語言背後的中華文化。“在文化教學方面,我們不只介紹中華傳統文化,也會同時兼顧展現當代中國的發展,目的在於讓華裔青少年了解,中國不僅有源遠流長的文化,還有令人驚嘆的現代風貌。”新東方比鄰中文總經理喬蕾說。
在河南大學國際漢學院副教授吳瓊看來,各類中文學習網站及平台,不僅為學習者自學中文提供了更多選擇,而且為國際中文教師備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學習時間靈活化
衆多中文學習平台的出現,不僅帶來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也讓學中文的時間變得靈活,從而吸引了更多希望了解中國及中國文化的海外學習者開啓中文之門。
來自尼泊爾的書博從2017年開始通過漫中文學習中文,他做出這一選擇的原因正是“可以利用零碎時間學習中文”。“冗長複雜的課文會讓學習者感到疲憊,反倒不易激發學習中文的興趣。漫中文的課文篇幅短小,形式又是自己感興趣的漫畫,再加上隨時都可以學習,讓我覺得特別有趣。”書博說。
今年13歲、來自美國的洛汀是一位華裔少年,從很小時即在當地的中文學校學習中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洛汀所就讀的中文學校停課,父親便為她選了新東方比鄰中文,開始在綫上學習。“雖是初次嘗試,但綫上學習提供了很多方便。首先,孩子學中文的時間變得靈活。其次,如果課後發現有不懂的地方,不僅可以請教綫上老師,還可以通過系統回放功能回看上課內容。後來中文學校綫上複課,但我們還是堅持在比鄰中文學習。”洛汀的父親說。<nextpage>
確實,新東方比鄰中文在學習節奏方面做了有針對性的安排。比如,“進度可視化”學習軌跡可以展示學生在課上的互動次數,預習環節的設置則會讓學生在課前收到學習資料,對相關詞匯進行預習。
吳瓊表示,教學實踐證明,中文學習時間的靈活化,對有時差的學習者來說特別友好,讓學生不至於耽誤學習進度。
王晶將中文學習比作跑一場馬拉鬆,“需要腳踏實地,一點一滴地積累。新技術的發展則是助推器,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讓中文學習可以不受場所和時間的限制,從而讓學習變得更多樣、更便捷”。
學習模式多元化
“如果不是在綫上學習中文,我對中國的發展不會有這麼深的立體體會。”劉正曦正是通過漫中文,了解到中國的綫上支付、共享單車等。
劉正曦的感受正體現了漫中文“在”系列課程的研發宗旨。該系列課程,均來自中國的現實生活,比如真實再現了北京早晚高峰時的東直門地鐵站、外國友人常去打卡的四季民福烤鴨店等,并根據這些場景設計了日常對話,讓學習者了解在中國如何乘地鐵、如何在餐館點菜以及如何到醫院掛號看病等。<nextpage>
吳瓊在教學中也常用到漫畫、視頻、游戲等輔助教學手段。在課堂上,她會用動畫演示漢字的筆順,播放講解成語、詩詞等的視頻,帶著學生玩從網上下載的中文游戲,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點,并讓學生了解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由此可見,即使是傳統的中文教學課堂,在科技賦能背景下,教和學的模式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接受本報采訪的幾位中文學習者表示,無論是教師的可選擇,還是課程模式的可選擇,都帶來了學習模式的變化。“比如,老師不再是固定的,可以選擇一對一課程,也可以選擇人工智能課程,有時候,動畫視頻中的角色也可以是老師。”
相關專家普遍認為,綫上課并不能完全替代綫下課堂,二者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書博強調,要根據自身學習需求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和平台。“比如,有時候,趣味性的課程可能無法滿足專業學習的需要。我自己的解決辦法是參加各高校開設的慕課,在經驗豐富的高校教師引導下,徜徉於中文的海洋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