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第四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數據顯示,在發表過學術論文的科技工作者中,93.7%的人認同發表論文的主要目的是“符合職稱晉升要求”,而對於“發表獨創性研究成果”“滿足個人學術興趣”等動機的認同度則相對較低。“期刊超越指數”的提出,是一次“破立並舉”的探索,能夠讓影響因子回歸“計量工具”的本質,淡化“評價指標”的色彩,從而進一步推動形成以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構建更加利於人才成長的科研生態。
從科技管理規律而言,採用“期刊超越指數”作為期刊分區指標有助於提升科技共同體的話語權和主導權。作為一種測算方法和計量工具,影響因子並不反映具體單篇論文的水平,沒有好壞對錯之分,但是,以影響因子為核心的評價體系,本質是由期刊所主導的,意味著科學共同體對於自身評價功能的弱化,將評價規則的主導權和評價標準的制定權讓渡給了期刊出版商。
科技界一直致力於破解這一困局,早在10年前,國際科技界就聯合相關科技期刊出版商發表《科研評價舊金山宣言》(DORA),並發出倡議“禁止使用基於期刊的定量指標如期刊影響因子作為評價單篇論文質量的評價指標,來衡量科學家個人的研究貢獻,以及在人員聘用、晉升或資助決策中直接使用”。中國科協也積極動員相關專業學會、科研主體和期刊運營主體,研製並發布了“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WJCI),為評價機制的多元化發展開展探索。由此可見,中科院此次關於期刊分區表的調整,無疑是一次對科技評價改革的有益實踐,意味著科研主體嘗試構建符合自身需求和特徵的評價體系,將有望為其他科研主體發揮示範作用。
中科院此次探索或將有效克服對“影響因子”的片面依賴,推動採用更加全面的科技評價體系,並帶動科技界評價方式的整體性變革。這也將利於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引導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