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加快建設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健全以國家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機制為基礎的碳排放權抵消機制。與此同時,位於上海的全國首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交易。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滿一年,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初步形成,但一年以來企業參與的活躍度並不高。”歐科雲鏈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蔣照生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其中存在多種原因。一是目前碳配額的依據主要是基於過往的排放水平,通常都是由企業自己來申報的,可能導致初始分配不透明;二是雖然建立了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但是企業很難知道其他企業的碳餘量,因此無法提前規劃自己企業的排放量和交易量;三是目前很多碳交易還需要市場通過行政手段線下撮合,導致交易難以市場化運行;四是碳配額不透明可能會導致企業囤積碳排放權,等到市場價格高的時候再出售,使得真正需要購買碳排放權的企業買不到。
區塊鏈與碳交易的結合能為市場帶來哪些益處?在蔣照生看來,一方面區塊鏈能助力配額交易高效透明,可以串聯起追蹤、核查、監督、管理整個體系的數據流,使數據的流轉過程透明可視,並能打通碳監測、碳核查、碳配額、履約等整個綠色產業環節,讓參與主體看到自己用了多少配額,還剩多少配額,作出交易預判。
另一方面,區塊鏈有利於政府對市場碳排放情況進行有效監管。將碳交易各環節數據上鏈,行業監管部門能根據交易情況做出宏觀調控,引導資源更加優化地配置,從而增進交易活力。
“碳大戶”行業可先行先試
蘇州博世汽車部件有限公司電氣工作人員登上了江蘇省智慧能源服務平台上的“全碳鏈”數字服務子平台,查看到了該企業本年度各類能源的使用數據。“這些數據是我們的‘碳資產’,對我們參與碳交易起到重要作用。”據該工作人員介紹,“全碳鏈”數字服務平台由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自主開發,通過分析宏觀電碳數據關係,追蹤並動態展示電能生產、傳輸、消費全過程碳排放相關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