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湟中區“隔壁”的西寧市湟源縣,小高陵村的村民們在村“兩委”班子的帶動下,把教育培訓、鄉村旅遊結合到一起,把黨性教育基地建到了村裡。曾經山窮、地窮、人窮的“三窮”村落,正在這裡幾十年奮鬥歷程中產生的“敢為人先,實幹善成”紅色精神照耀下煥發新生機。
“那時的小高陵就是春天無雨來下種,夏天洪水遍地衝,秋天打碾一場空,愁吃愁穿難過冬。”小高陵村原黨總支副書記王金龍嘴裡念的順口溜就是當時小高嶺村的真實情況,山高溝深,水和肥料全跑了,莊稼活不了。
但村民們沒有放棄,栽樹蓄水保土,向水平梯田要糧食,上世紀70年代,小高陵黨支部正式向這片窮山惡土“宣戰”。小高陵層層梯田連九霄的壯美景色就此誕生。
時間進入21世紀。勞動力轉移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小高陵村七成勞動力外出務工。舊有的路走不通了,怎麼辦?“我們治山造林幾十年,紅色傳統全省都知道,為什麼不能把這變成我們的支柱產業?”王金龍心裡有了打算。小高陵羅爾幹陽坡上,一座紅色旅遊培訓教育基地破土動工。
2018年9月,小高陵黨性教育基地正式對外開放,目前已經成為廣大黨員幹部的“紅色加油站”。基地運行以來,已經有1135期近11.95萬黨員幹部參加培訓,帶動周邊14個村累計分紅57.8萬元,提供300多個靈活就業崗位。
從大通東至溝到湟中李家山再到湟源小高陵,西寧各地的村民們也見證了往日窮山村從富起來再到今天逐漸強起來的蝶變,致富路必將走得更穩更寬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