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周昌南來說,農民對什麼感興趣,就是他關注的重點。比如,針對年年都在不同程度地發生的蟲災,周昌南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對行業的瞭解,分享給農民朋友的往往是相對最優的配方。
解決農民朋友辛苦勞作中的痛點需求,讓周昌南獲得了越來越多的粉絲關注,“做農業為什麼會賠錢”這條視頻發布後,周昌南一夜漲粉五六萬。
技術需求產生黏性,很多粉絲慢慢成為周昌南的鐵粉,並使用他推薦的產品,曾經通過農資店銷售產品的商業模式弊端也因此獲得了改善。
周昌南坦言,不是所有問題都能線上解決,改變農民朋友相信經驗而非科學也需要時間,更需要慢慢引導,即便是周昌南的父母,最初也不相信他的“理論”。
周昌南說:“比如,根腐病要提前用藥預防,但很多農民不這樣看,他們的經驗是‘有病才用藥’。不少農民朋友的植物第二年得了根腐病,又來找我,開始重視科學防治。”
而一些新科技的應用,需要讓農民朋友看到科技釋放的價值,更需要鼓勵他們嘗試。
周昌南說:“比如人工打藥,是個辛苦活兒,半畝地要花20分鐘才能打完,而用無人機打藥,30秒就能打完一畝地。抖音等新媒體,此時就是最好的演示平台。”
周昌南的用戶群體主要是年齡在30歲—50歲的新農人,會用手機和互聯網工具,會拍照片和視頻咨詢,會網購。
周昌南說:“新農人在接受科技和農業知識上,相對快一點,但科普農業知識仍要極具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