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變得“會呼吸”
黑土地開墾以來,一直處於高強度利用狀態,土地肥力長期透支。秸秆則在黑土地保護中發揮了大作用。黑龍江探索出的黑土地保護水田“三江模式”、旱地“龍江模式”,都離不開秸秆還田這一重要內容,既解決了秸秆禁燒問題,又改善了土壤結構,提升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地不板結、透水、透氣,地力增強。
“我就是黑土地保護的受益者。”在佳木斯富錦市萬畝水稻科技園區內,水稻種植大戶劉春和記者嘮了起來,“通過秸秆粉碎還田,土壤不再板結,地也更有‘勁’了。以前一坰地要上1400斤左右化肥,現在化肥能減量200斤左右。今年這化肥多貴呀,種地成本下降了,水稻產量不降反升,這不是收益是啥”。
今年,劉春繼續在稻田中養蟹、鴨、魚,還準備嘗試養蝦。他相信科學種養不僅有利於黑土地保護,還能讓自家的水稻賣上好價錢,養殖的蟹、鴨、魚也能增加不少收益。
在牡丹江寧安市渤海鎮上官地村,秸秆除了直接還田以外,還被用作有機肥的原料。全村有1200多畝有機水稻種植地塊,全部施用的是有機肥。
“以前老百姓田間除草,拔一天手生疼,原因就是土地板結。現在,拔一天草手也不會疼,土壤鬆軟得很。農業專家一看我們的地,就知道上的是有機肥。夏天天熱時,水中還會冒氣泡,變成了‘會呼吸的土地’,其實就是土壤孔隙多了,而且秸秆也在分解腐爛變成肥料。”上官地村黨支部書記褚麗娟說。
在上官地村一片開闊地上,記者見到了有機肥堆場。“先鋪上一層秸秆,再鋪牛羊糞,再噴灑腐熟菌劑,再覆蓋一層清理魚塘的淤泥,反覆叠加堆積。經過夏天3到4次倒垛腐熟,秋天有機肥就能向地裡投放。”褚麗娟告訴記者,沒實施黑土地保護前,村裡土地有機質含量不到2個百分點,經過20多年施用有機肥養地,有機質含量達到了3個百分點。
“地力不斷上升,有機水稻的畝產從2008年的300多斤提高到現在的700多斤。有機大米每斤能賣到30元至50多元不等,最貴的能賣到每斤100多元,多數是訂單銷售,老百姓的種植收益大幅提升。”褚麗娟說。
“常年施用化肥和農藥,讓原本富得流油的黑土地出現板結,甚至出現重金屬、農藥殘留超標問題。保護黑土地,就要讓土地得到休養生息。”黑龍江大錦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隋德才對有機種植情有獨鐘。早在2017年,他所在的公司就制訂了“三年土地休耕計畫”,通過施用有機肥對土壤進行改良,在2020年完成了1500畝土地的有機轉化,各項指標均已達到國際有機種植標準。
“打造現代化生態農牧循環全產業鏈,走有機綠色發展之路,讓老百姓能夠吃到放心、健康、安全的食品。”隋德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