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0日電/“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要求“健全有利於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就業優先政策要提質加力”,強調“大力拓寬就業渠道,注重通過穩市場主體來穩就業,增強創業帶動就業作用”。可見,促進就業擴容提質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沈梓鑫、工業經濟研究所江飛濤文章認為,從目前的就業結構看,傳統製造業仍然是穩就業的主力軍。“十四五”時期,無論是支持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還是發展有助於增加高質量就業的技能密集型製造業,都是充分釋放傳統製造業穩就業、促就業潛能的重要舉措。在就業優先戰略導向下,需用好傳統製造業在拓寬就業渠道、提升就業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保持其對低技能勞動者強大吸納能力的同時,抓住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契機,推動傳統製造業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促進就業擴容提質。
穩就業促就業潛力巨大
文章表示,改革開放以來,傳統製造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穩增長、穩出口和穩就業等一系列重要作用,特別是創造了大量城鎮就業崗位,吸納了大量城鎮化進程中轉移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減弱、數字經濟蓬勃興起,生產要素成本上漲、新技術引發的勞動力替代效應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反覆等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使得傳統製造業在促進就業擴容提質方面面臨壓力。
需要看到,相比於先進製造業,傳統製造業在吸納非熟練勞動力方面仍然具有顯著優勢,而且隨著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傳統製造業在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過程中還將釋放新的促就業潛能,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機會。這不僅有助於中國傳統製造業自身加快轉型升級,而且對新發展階段穩定和拓展就業規模、豐富就業方式、提升就業質量都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需著眼於發揮好傳統製造業對促進就業擴容提質的重要作用,抓住數字經濟發展給傳統製造業帶來的轉型升級機遇,大力拓寬就業渠道,特別是注重通過穩市場主體來穩就業,推動傳統製造業從用好“人口紅利”向用好“技術紅利”加速轉變。
短期來看,可通過擴大國內外市場需求,繼續發揮傳統製造業對勞動力的強大吸納作用。從出口形勢來看,中國在經濟體量、勞動者素質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依然保持明顯優勢,傳統製造業產業鏈和供應鏈相對完備,具有可持續的增長前景和出口韌性。需在疫情衝擊下著力穩定外貿企業的生產經營,確保外貿訂單的物流暢通,通過應用數字技術搭建生產、流通等相融合的供應鏈協同平台,提升供應鏈整合能力。從國內市場需求來看,推動消費持續恢復是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關鍵一環就是幫助更多市場主體穩住就業崗位,進而保障勞動者的可支配收入。中國傳統製造業企業以中小微企業為主,長期以來是吸納非熟練、低技能勞動力的主力軍。為應對疫情衝擊,在優化和落實助企紓困政策的同時,可以鼓勵和支持企業採取多種方式消化庫存、盤活資金,綜合考慮為企業提供現金流支持、促進就業消費投資。
長期來看,應把握好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機遇,充分釋放傳統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創造高質量就業的潛力。一方面,隨著數字經濟迅猛發展,傳統製造業在智能化、數字化驅動的轉型升級過程中,會面臨“機器換人”等對就業的影響,但同時也會獲得“技能偏向型技術進步”帶來的高質量就業崗位創造、中高技能勞動者收入提高等諸多機遇。另一方面,平台經濟等新經濟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在傳統製造業中的廣泛深度應用,都將催生大量新的就業崗位和靈活就業方式。《新職業在線學習平台發展報告》顯示,未來幾年,包括數字化管理師、物聯網安裝調試員、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和運維員等在內的新職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近千萬。這些新的就業崗位將成為吸引高技術人才和技能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