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融號火星車(左)與著陸平台的合影。(來源:國家航天局) |
探測成果:
發現近期水活動跡象
天問一號著陸火星和祝融號行駛火星一年多來,中國國家航天局已發布了十批天問一號科學探測數據。科學家通過對探測數據的研究,陸續發布了新的科學發現和科研成果。
近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一項研究成果——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劉洋團隊在地質年代較為年輕的火星著陸區,發現了一種岩化的板狀硬殼層,其富含含水硫酸鹽等礦物,形成過程可能與地下水波動有關。
火星是如何從一個“海洋星球”演變為“沙漠行星”的?火星的水環境演化過程是火星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據劉洋介紹,祝融號火星車著陸區位於年輕的亞馬遜紀地層上——30億年前至今的亞馬遜紀是火星地質年代幾個主要階段的末期。已有的研究認為,火星在亞馬遜紀時期氣候寒冷乾燥,液態水活動的範圍和程度極其有限。
利用祝融號火星車的探測數據,研究團隊發現了岩化的板狀硬殼層,其中富含含水硫酸鹽等礦物。據推斷,這些硬殼層可能是由地下水湧溢或者毛細作用蒸發結晶出的鹽類礦物,膠結了火星土壤後經岩化作用形成。
劉洋說,這一發現意味著火星在亞馬遜紀時期的水活動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加活躍,祝融號著陸區以及火星北部平原的廣泛區域可能含有大量以含水礦物形式存在的可利用水,可供未來載人火星探測的原位資源利用。這一發現,對理解火星的氣候環境演化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行星探測:
未來進行小行星探測及采樣
根據《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顯示,未來5年,中國將繼續實施行星探測工程,發射小行星探測器、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樣,完成火星采樣返回等關鍵技術攻關。
根據規劃,中國還將陸續實施天問二號、天問三號、天問四號等任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介紹,目前天問二號探測器已轉入初樣研製階段,任務正在加快推進。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說,中國的深空探測會長期持續,“能走多快走多快,能走多遠走多遠”。後續的主要任務是對深遠空間的小行星進行探測,希望能對小行星進行采樣,成為擁有小行星樣品的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