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http://www.CRNTT.tw   2022-05-20 08:38:20
  中評社北京5月20日電/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時強調,“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基礎”。這為新形勢下中國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指明了方向。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運輸研究所陳曉博文章認為,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對保障國家安全,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擴大內需,推動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對此,需牢牢把握基礎設施的發展方向,加快推動一批既利於擴大短期需求,又能夠積蓄長期動能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落地,統籌協調各地區、各領域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優化要素保障措施,加快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切實發揮基礎設施建設擴內需、增供給、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

  具有戰略意義

  文章稱,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適度超前建設對未來發展具有支撐引領作用的基礎設施,是中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經驗。當前,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任務艱巨。具體到基礎設施領域,雖然中國基礎設施整體水平實現了跨越式提升,但同國家發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還不適應。在此背景下,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因應發展形勢與推動供需適配的雙重戰略意義,對於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作用。

  經過多年持續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中國已初步形成具有超大規模優勢的基礎設施網絡,這成為保障國內國際經濟循環暢通和要素高效流動的主動脈,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但也要看到,目前中國基礎設施同國家發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還不適應,在支撐經濟循環暢通、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建設現代流通體系、賦能產業升級、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等方面仍有短板,安全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在區域分布、功能類型等方面依然存在結構性矛盾。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極端天氣出現、國際爭端升級等突發情況下,基礎設施暴露出服務保障能力等方面的諸多不足,與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仍有距離。立足新發展階段,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既是精准補短板、強弱項的重要舉措,又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同時,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能夠在國內外環境日趨復雜的形勢下,起到增加有效供給、有力擴大內需、穩定發展預期等多重積極作用,是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重要抓手。

  注重五個轉變

  文章指出,新形勢下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需找准發力方向。

  一是從規模數量擴張向質量效益優先轉變。新形勢下的基礎設施建設需充分體現新時代新階段的要求與特征。具體來看,要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圍繞適應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和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在進一步補短板、強弱項的同時,注重基礎設施發展的質量提升和綜合效益實現,以高質量需求牽引供給,以有效供給創造需求,實現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精准匹配,使基礎設施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更強。

  二是從注重跨區域聯通發展向注重分區域精准發展轉變。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區域化重構態勢明顯。中國以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推動經濟空間和生產力布局加快調整,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要素集聚態勢更加明顯,內陸與沿海、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不同主體功能區之間、城市群之間、城鄉之間等不同空間尺度發展態勢加快分化。需根據不同區域發展基礎、比較優勢和戰略承載要求,在鞏固完善國家基礎設施網絡和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同時,提升國家重大戰略承載區域基礎設施網絡質量,精准補齊發展短板,增強發展的均衡性。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