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德發現,在亞博館的病患有幾個特點——患者在呼吸道方面的症狀為喉嚨幹、癢、痛等。病患也多會出現一些消化系統的症狀,如食欲不振、腹脹、便秘等。此外,還有大量的病患本身就有嚴重的基礎疾病。
“食欲不振在中醫上叫作納差,許多老人都會出現這種情況。”張忠德分析,納差不僅和患病之後抵抗力弱有關,還與患病者的心理壓力大有關。
中醫團隊一邊對症精准下藥,一邊增加查房次數,同病患們多聊天,以緩解他們的焦慮。經過三四天的中藥治療,一些咳嗽、喘氣嚴重到下不了床的病患,痰也少了、咳嗽也少了。
幾天前,一位老人還“什麼都吃不下去,還患有嚴重便秘,幾乎臥床不起”。經過治療,這位老人已可以自己下床上廁所,一口氣走出三四十米。在張忠德看來,這三四十米是巨大的變化,說明患者在逐步好轉。
最讓張忠德感動的,是中醫在香港市民心中的分量。“這裡的老人大多都接受過傳統文化的熏陶,他們相信中醫”。
有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兵讓張忠德印象深刻。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這位老兵前往印尼工作、生活,最終定居香港。在了解張忠德是來自內地的中醫後,老兵激動地說:“我就知道你們一定會來的,謝謝你們!”
在醫療隊的精心治療之下,老兵很快出院了。出院時,老兵還專門送了一幅畫表示感謝,畫上寫著“中國專家專業可親”。
他們還收治過一位80多歲的老人。剛到醫院時,由於基礎疾病嚴重,老人的症狀明顯比其他病人重得多,一直在喘氣、咳嗽,壓根兒吃不了東西。面對老人的悲觀情緒,張忠德向對方耐心詳細地講述了中醫治病的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