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6日電/據中國文化報報道,刻滿滄桑的廠房與現代建築交融碰撞,美輪美奐的酒店打造出“可以住的藝術館”,將歷史玩出花的“記憶景區”進入人們視野……近年來,工業、農業等領域紛紛將目光投向文化空間建設,加速與文化旅遊業融合創新,引領了一波新風潮。
在各個領域的產業競技場和各項服務的事業發展地,或是建立跨界思維,或是進行跨界運營,或是推出跨界產品,鮮活實例不斷湧現,力圖以“+文化空間”後的反差感觸發更多文旅消費可能性。
“合柴1972”:喚醒歷史文化資源
近年來,將工業舊址與現代藝術設計相結合,改造成文化創意街區或文化場館,已成熱門“打法”。手握“融合牌”,讓大批工業遺產通過保護和再利用“活”起來,具備了觀光旅遊乃至文化教育等複合功能,大受市民和遊客青睞。
“工廠存而不廢,還有了這麼多新標簽,我感到特別自豪。”在安徽合肥“合柴1972”工業記憶小鎮,原合肥柴油機廠的退休職工馬嶼經常以“導游”的身份,向人們介紹著小鎮歷史。據不完全統計,每天約有3000人到小鎮參觀游覽,尋找和感悟城市記憶。
2019年10月,原合肥柴油機廠經過一番改造,成為“合柴1972”藝術文創園區(即“合柴1972”工業記憶小鎮,簡稱“合柴1972”),開啟了它屬於新時代的生命周期。
“‘合柴1972’是按照工業遺產沉澱保護與文化創意相結合的思路打造的,在保留原有建築肌理和結構特征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讓工業遺產與城市人文記憶從沉寂中躍動鮮活起來。”據該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建設中保留了崗樓、穹頂、車間、煙囪等工業遺址,並進行二次設計和改造,讓人們仿佛置身於往昔的工廠中,又能從咖啡廳、文創店中品味潮流氣息和時空交叠的特殊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