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強大動力
文章稱,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競爭,是關鍵核心技術競爭。只有自主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才能從根本上暢通國內大循環,確立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
第一,科技創新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也需要科技實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這是因為:一方面,掌握經濟發展的主導權必須依靠科技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別人手裡,就不可能有獨立自主的國內大循環,就會喪失經濟發展的主導權,國內大循環隨時就可能被外部衝擊中斷。另一方面,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必須依靠自主創新。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全面加大技術遏制的情況下,這些受制於人的關鍵核心技術是學不來、買不來的,必須靠自己拼搏。
第二,科技創新是擴大內需的關鍵。在居民消費升級的新形勢下,擴大內需不僅要靠需求管理,更要依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前,技術創新推動的供給結構升級相對滯後於需求結構升級,從而導致新需求得不到滿足而被抑制或外流。同時,技術創新形成的新產品和新服務不足,還沒能創造出足夠規模的新需求。比如,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雖然近年來實現了快速增長,但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然較低,戰略性新興產業創造的新產品和新服務對消費增長的貢獻仍然不足。因此,只有加快科技創新,運用新技術形成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才可以創造出更多新產品和新服務,為擴大內需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第三,科技創新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科技創新是關鍵。這是因為,一方面,改造傳統產業,通過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品種豐富度、品質滿意度和品牌認可度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需要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這有賴於數字技術的自主創新。比如,中國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對多品種多層次的芯片形成了巨大需求,但中國芯片自給率嚴重不足,特別是高端芯片基本依賴進口。因此,不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難以推進。另一方面,加快發展服務業,通過不斷擴大服務供給數量和提升服務質量更好滿足人民對服務消費快速增長的巨大需求,需要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這有賴於加快推進服務業數字化、智能化,亦需要技術的自主創新。
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基本要求
文章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在確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同時,還必須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中國發展要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必須順應經濟全球化,依托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
第一,國內大循環離不開更加開放的國際循環。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已經全面融入經濟全球化,並開始積極引領經濟全球化。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布局來看,雖然中國尚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但已經開始向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邁進,全面嵌入國際分工體系,這就需要積極促進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的協調發展;從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進高質量發展來看,中國必須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彌補自身要素短板,這就需要積極促進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的協調發展。總的來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這不僅是中國自身發展需要,而且將更好造福各國人民。
第二,國際循環必須以國內大循環為基本盤。目前經濟全球化雖然受到了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等逆流的阻礙,但發展方向從未改變、也不會改變,中國將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為此,中國將積極構建沿海與沿邊、“引進來”與“走出去”、貿易投資開放與制度型開放相互協調的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順利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克服經濟全球化遇到的逆流和險灘,就需要以國內大循環為基本盤,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更好把握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的主動權和規則制定權。
第三,國際循環有助於提升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重視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改善中國生產要素質量和配置水平。要通過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增強中國出口產品和服務競爭力,推動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增強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中的影響力。”目前,中國產業仍處於國際分工體系的中低端,技術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人才數量和質量仍然是高質量發展的短板。為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貿易強國、數字強國,就必須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堵漏洞、補短板、強弱項、鍛長板,不斷提升對外開放的層次,不斷提升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打造中國發展新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