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戲曲評論不能忽視舞台性
http://www.CRNTT.tw   2022-04-19 15:47:15
  中評社北京4月19日電/據中國文化報報道,近年來,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戲曲創演也迎來一派繁榮景象。與此同時,戲曲評論緊跟舞台實踐,直面新時代、新格局,在總結引領、批評建言中推動著戲曲藝術發展。比如,各類匯演後的一劇一評、以評代獎,各地文藝機構相繼創立劇評社、劇評團等,既反映了當前戲曲評論的受重視程度,也說明其作為一種獨立文體,有著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專業隊伍支撐。

  戲曲評論不能流於泛泛觀感,評論者直抒胸臆固然重要,但同時也應具備理論知識,掌握評論方法,注重理論性與實踐性結合。因為,評論不是創作的附庸,亦非個人好惡的主觀表達,而是要在理性指導下,對題材、素材等經過鑒別、取舍、改造、重塑等,最終實現藝術化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好的評論關係著當代戲曲價值的重建和審美的升華;同時,它在具體操作方法上既不能自外於戲劇,也不能放棄戲曲自身的美學追求,比如,要尊重劇種的多樣性、重視舞台表演技藝等。

  直面創作中的現象、問題,當前,戲曲評論呈現了前所未有的“熱度”,也產生了一些值得反思的現象。一是以“主創說”代替“作品說”。在創作過程中,主創人員通常會把對於創作的預期形成詳細闡述,比如,表達何種主題,人物關係如何架構,舞台美術及燈光、服裝化妝呈現何種效果等。這種用作前期宣傳或作品導賞的“主創說”往往替劇中人物、情節走向“說話”,容易形成先入為主的判斷,一旦二度創作不盡完善,難免就有“說的比唱的好聽”之嫌。綜觀戲曲評論領域,將宣傳與評論畫等號,把“作者說”等同於“作品說”的情況常常發生,甚至主創圈子、作品選材等也時常左右評論者的獨立判斷。二是讓“文學性”先於“場上性”。大多數評論家在談及某一作品時,多會關注劇本文學方面的優劣得失、題旨內涵和人物塑造層面是否生動、深刻,但對於音樂形象及表演技藝、行當特性等不加重視,長此以往,顯然會對戲曲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須知,戲曲首先是“場上之曲”,是一門綜合性舞台藝術,其次,大劇種與小劇種、京劇與地方戲等,都有各不相同的聲腔音樂特點與表演範式,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就當前戲曲音樂創作而言,小劇種音樂歌舞化、大劇種音樂京昆化等趨向突出,亟須專業化評論跟進;再如,戲曲舞台創作中亦存在重生旦戲及“文強武弱”現象,近年來舉辦的“全國淨行、醜行暨武戲展演”“京津冀地區武功武戲表演人才培訓班”等,都意在改善戲曲行當發展不平衡的局面。對於上述現象,都需要從理論評論方面進行系統總結,不僅要提出問題、引起關注,還要研究、探索破題發展路徑。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