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4月8日電/據參考消息網編譯,日本《產經新聞》4月6日發表題為《用日本模式對抗中國》的報道,全文摘編如下:
印度尼西亞是人口規模最大的東南亞國家。在首都雅加達,2019年開始運營的印尼國內首條地鐵線路是“日式”。捷運(MRT)是為緩解城市交通擁堵而推進的項目。日本通過政府開發援助(ODA)提供約1250億日元的借款,幫助印尼制定運營手册、運行計畫、培養司機和維修人員。
日美等提出所謂“印太”構想,與中國開展競爭,東南亞是主戰場。除基建外,日本還提供新冠疫苗等援助。在此背景下,重要性增大的是ODA。戰後,日本被限制行使軍事力量,ODA成為日本發揮重要作用的外交工具。
源自戰後賠償的ODA含義沒有局限於“(賠)償”,其歷史還反映出戰後日本在國際社會的腳步。二戰後,日本通過ODA推動東南亞發展,由此確保新的市場和資源地,實現了日本經濟的重振。在東西方冷戰波及世界各地的時代,日本提供的援助有利於剛擺脫殖民地身份的東南亞各國社會和經濟穩定。
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是最大的ODA出資國。隨著發展中國家貧困問題和環境問題凸顯,日本出於對“國際貢獻”的重視而拓寬援助渠道,政策反而變得散漫。由於近年經濟增長低迷和財政形勢惡化,政府削減ODA預算,現在已減至峰值的一半左右。
“為確保國家利益作出貢獻。”2015年修訂的《開發合作大綱》在ODA作用方面首次如此闡述。大綱將基於戰略重要性推進政策作為原則之一,日本將大力推進與“印太”構想相關的項目。
不過,在前面矗立著中國這一厚墻。
中國與東盟貿易量2009年超過日本,如今是日本的兩倍多。新加坡的政策研究機構以東盟學者和研究人員為對象進行的認識調查結果顯示,對日本的“信賴度”較高,但在“地區影響力”方面,中國出類拔萃。
由於財源有限,在物資數量方面日本無法與中國相比。焦點是“質(量)”。專門負責宣傳ODA的《國際開發研究》雜誌總編輯荒木光彌認為,包括研發援助在內,將資源用於更高水平的技術轉移和人才培養方面,對受援國家的政策起草、制度設計等產生影響,才是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