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4日電/據人民日報報道,我曾在中國進行關於森林生態學和農村發展的研究工作。其間,我同中國高校、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和中國國家林業部門等開展了多項合作研究項目,直接觀察和了解了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
以我最為熟悉的林業保護領域為例,自中國啟動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天然林退化狀況得到有效遏制,退化森林的生態恢復與生態重建不斷推進,中國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和人工造林面積增長、森林生態系統恢復的引領者。中國森林資源保護工作的推進也帶動了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防治領域的長足進步。近年來,中國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面積不斷減小,還探索出了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等先進經驗。
林業保護只是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進行長遠科學規劃、完善相關環保法規以及加大資金投入和科技創新等,可持續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中國政府採取重要舉措治理空氣、水和土地污染,建立完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為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中國不斷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投入,擴大水電、風電和太陽能電力設施建設,中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也於去年正式啟動。
中國政府還十分注重統籌推動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例如,中國實施的生態補償機制在推動生態保護的同時,對減少貧困、促進農村經濟多元化和改善農民生活狀況等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助於實現農村經濟與生態系統恢復的協同發展。在中國工作期間,我多次赴浙江省安吉縣大溪村實地考察當地生態保護情況。當地政府通過政策幫扶,以竹林資源為依托大力發展林業經濟,在幫助當地民眾擺脫貧困的同時,促進了生態保護。大溪村還以此為依托發展生態旅遊,走出了一條成功的綠色發展之路,給我留下了尤為深刻的印象。
中國政府還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在推動《巴黎協定》簽署、生效、實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展現出了大國擔當。地球承載能力有限,如果我們希望保持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就必須改變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幫助更多發展中國家獲得相關技術和經驗尤為重要。近年來,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通過“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等平台,不斷加強同其他國家在生態領域的合作,分享自身經驗,為推動世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