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8日電/近年來,隨著亞太地區成為全球經濟發展和地緣政治競爭的熱點地區,一些西方國家加入該地區的角逐。遠在歐洲的英法兩國,不僅在亞太地區動作頻頻,還相繼發布“印太戰略”。2月至3月,兩國相繼舉行亞太合作論壇和印度-太平洋問題高級別磋商。作為西方國家的代表,英法都將獲取利益作為政策著力點,但因自我定位存在差異,市場總量相對飽和,兩國在多項事務上存在競爭。
競爭地緣紅利。作為唯一在亞太地區擁有領土的歐盟國家,法國在處理地緣競爭問題時,姿態更加務實,避免在有關大國間選邊站隊,進而形成所謂的“第三條道路”,希望贏得和鞏固歐盟國家對法國“領頭羊”的認可。與美國保持“特殊關係”的英國則沒有這麼多顧慮,尤其是“脫歐”後,主動停靠於美國的遏制戰略庇護傘之下,自動嵌入美日澳等國構建的軍事盟友體系,將地緣訴求牢牢拴在美國身上。可見,英法兩國在亞太地區地緣戰略中蘊含的結構性分歧,勢必導致雙方在地緣利益角逐中明爭暗鬥。
競爭合作夥伴。從兩國發布的文件看,印度成為雙方共同拉攏的對象。兩國均認為,印度是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洋大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考慮到印度歷屆政府奉行機會主義,必然會在英法之間尋求戰略平衡,兩國勢必競相提供符合印度口味的公共產品。此外,由於澳大利亞在軍購和聯盟問題上刺痛了法國,也使法國不斷強化與印度尼西亞的關係。印度尼西亞同澳大利亞源自身份錯位和安全困境的戰略交鋒,也會促使背後助力的英法兩國暗中較勁。
競爭軍火市場。對於經濟效益的嗜好與貪婪,構成了西方國家介入亞太地區事務的原始動力。相較於數字治理、綠色能源等合作領域,售賣武器裝備和經營後勤體系的收益顯然更加直接。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專家羅伊·喬杜里直言,如果沒有防務合作,印度和英國不可能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與此同時,具備自主國防工業體系的法國,早已在該領域掙得盆滿鉢滿。過去3年,法國與印度、印度尼西亞相繼達成累計78架“陣風”戰機合同,以及正在商議的常規動力潛艇項目,都表明法國在軍售領域的不俗實力。隨著亞太地區複雜關係網絡的不斷碰撞,勢必激起各國對於國防安全領域的海量投資,在真金白銀的市場份額爭搶中,英法之間定不會心慈手軟。
無論是“搭便車”還是充當“排頭兵”,英法兩國在亞太地區的如意算盤恐難以實現。
一方面,美國是制約英法兩國在亞太地區政策有效性的最重要原因。根據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的“護欄”學說,美國基於自身實力地位出發構建的“印太地區”安全格局,就是要在本地區衝突主體之間構築一道屏障,在不斷唆使地區盟友蠶食競爭對手戰略底數的同時,防範軍事衝突的爆發,維持鬥而不破的局面,使得美國利益最大化。對於不得不看美國臉色行事的英法兩國,實際上可運作的空間有限,一旦觸碰了美國的利益底線,美國便會直接下場,壓榨盟友。法國一份數百億美元的潛艇合同被美國“橫刀奪愛”,就是最直接的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