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重塑大豆產業競爭力
http://www.CRNTT.tw   2022-03-23 09:02:55
  中評社北京3月23日電/大豆正持續受到關注。去年底,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三農”工作時強調,要實打實地調整結構,擴種大豆和油料。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大豆和油料增產。日前召開的擴種大豆油料工作推進電視電話會議提出,採取過硬措施,增加大豆種植面積。重要會議和文件如此密集地強調大豆,在歷史上也不多見。

  在我國統計口徑中,大豆屬於糧食範疇;在國際上,糧食單指穀物,大豆則是油料和飼料來源。在我國幾大糧食作物中,水稻、小麥、玉米均實現了相當高的自給率,唯獨大豆85%的消費量要靠進口,已成為我國進口量最大的農產品。近些年,大豆進口依存度過高的問題,時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中央強調保障初級產品供給和樹立大食物觀的新形勢下,有必要重新審視大豆問題,破產業困局、開發展新局。

  從初級產品供給的角度看,大豆的供給保障能力強不強,影響我國農業的成色和經濟的韌性。作為典型的初級產品,無事的時候大豆可能不顯山不露水,有事的時候其重要性非同一般。這些年,大豆困局的背後是需求量增加迅速,原因是居民膳食結構變化,人均食用油和肉類消費量均遠超世界平均水平。食用油消費增長迅速,從動物油脂和菜籽油為主變為大豆油為主;肉類消費量增長迅速,20年間提高了3倍,導致對豆粕需求旺盛。大豆供給當然離不開國際市場,但我們也要保有一定的產量,這樣面對國際市場才有底氣,避免關鍵時候買不到、買不起。

  從大食物觀的角度看,大豆關係糧食安全也關係食物結構。大豆天然存在與穀物尤其是玉米爭地的問題。此前,為優先保障口糧,政策向穀物傾斜,加之大豆比較效益低,農戶種植意願不強。“十三五”期間,國家調整種植結構,壓減供給過剩的玉米,大豆面積從2016年的1.08億畝增加到2020年的1.48億畝,達到近10年最高值。2021年春,玉米價格漲幅較大,農民對玉米預期更高,導致2021年大豆面積較上年減少2200萬畝。全年1.3萬億斤的糧食產量當然要確保,但作為特殊品種,大豆關係豆製品、植物油、肉蛋奶消費,也很有必要單獨強調、專門施策。

  進一步分析大豆困局,症結在於行業效益。從單產看,過去20年間,我國大豆單產增幅既遠不及美國、巴西,也遠低於國內三大穀物。目前,我國大豆畝產130多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差50多公斤,比美國、巴西差約100公斤。從種植面積看,我國大豆種植面積不到美國和巴西的三分之一。按現有單產水平,如果生產1億噸大豆,需要7億多畝地。但實際上,我國耕地面積近年剛性下降,如果作物間的比較效益不改變,短期難有那麼多地種大豆。從利潤看,我國大豆種植畝均淨利潤2014年後開始出現負值,人工成本常年占總成本的三成。儘管美國和巴西大豆利潤波動較大,但極少出現負利潤。

  大豆發展開新局,關鍵是重塑行業競爭力。一是強政策。保產量的首要還是保面積。要完善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充分考慮平衡玉米大豆種植收益,讓農民種大豆不吃虧,自然願意多種、套種、間種。二是強科技。這當然離不開培育高產大豆品種,但更重要的是,在推廣已有優良品種上下功夫,在提高機械化率上做文章,從而提高單產、降低成本。三是強加工。加工上承種植、下啟養殖,是吐納產能的蓄水池。發展大豆加工業,要提高原料利用率,創新加工技術,針對食用大豆發力高檔大豆蛋白產品,針對油用大豆提高壓榨水平,從而提升價值鏈。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