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8日電/網評:殘疾人體育進步彰顯中國制度優勢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楊立雄(中國人民大學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體育是殘疾人增強體質、康復身心的重要方式,也是殘疾人融入社會、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渠道。為此,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和《殘疾人機會均等標準規則》均將參與體育活動列為殘疾人的一項基本權利,並視為人權保障的重要內容。中國高度重視殘疾人健康,大力發展殘疾人體育運動,殘疾人體育已成為殘疾人事業和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殘疾人體育參與權利得到充分保障。中國政府實施了“全民健身助殘工程”“自強健身工程”“康復體育關愛工程”等殘疾人體育康復工程,組織舉辦“殘疾人健身周”“全國特奧日”“殘疾人冰雪運動季”等群眾體育品牌活動,為重度殘疾人提供康復體育進家庭服務,殘疾人體育參與人數快速增加。2015-2021年,殘疾人社區文體活動參與率從6.8%上升到2021年的23.9%。在競技體育方面,自1984年以來參加九屆夏季殘奧運會,並連續五屆包攬殘奧會金牌獎牌榜雙第一;2018年在平昌冬殘奧會實現冬殘奧會金牌和獎牌“零的突破”。
殘疾人體育促進身心健康,甚至改變人生命運。山東農民王永海在19歲時因車禍失去左腿,經過刻苦訓練,在其30歲加入國家殘疾人自行車隊,參加了3屆殘疾人全運會奪得了6枚金牌,並獲得了“CCTV體壇風雲人物年度評選”殘疾人體育精神獎;雲南女孩錢紅艶4歲因車禍導致骨盆以下完全截肢,在進行康復治療的過程中學會了游泳,從此從雲南省“游”到了全國,並“游”進了奧運會;河北殘疾人葛揚通過刻苦訓練成為叱咤在乒乓賽場的運動員,退役後成立公益基金會,幫助貧困殘疾兒童通過體育改變命運。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殘疾人在參與體育的過程中所展現的自強不息、樂觀進取的精神風貌與生活態度,也使世人感受到個體的尊嚴、人生的價值和奮進的力量,改變了社會對殘疾人的偏見,進一步樹立起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意識,促進了殘疾人的社會融合和社會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