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東岸玉壘山麓,二王廟靈官殿左石壁間嵌有一道石碑,上面刻著“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李冰繼承前人的衣鉢,仍突出“疏浚”,並把“疏浚與灌溉”相結合,把“雨養農業”轉化成“灌溉農業”。都江堰所表現出因勢利導的大智慧,避免與自然力量正面對抗,巧妙利用岷江出山口的天然地勢和彎道水流規律,科學解決了自動分流、洩洪排沙重大技術問題,實現無壩引水、自流灌溉、水上交通和洩洪減災的系統功能。
古人雲:食重則農重,農重則水利重,水利重則堰重。碧水環繞的都江堰,是智者,也是仁者,改變了桀驁不馴的岷江,變水患為水利。
修建過程中,李冰深知了解水情就是了解民情,他深入民間,與普通堰工一起每天早出晚歸,與堰工們同吃同住同勞動,體察民情、了解民心、順應民意。李冰勤政,最終積勞成疾,病逝於治理石亭江的工地上。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都江堰水利工程並非一勞永逸,一直以來,歷朝歷代,凡到四川主事者,都知道在每年冬春枯水季節修整堰體,淘理河道,待春種前完成歲修工程,清明放水,以確保川西壩子的稻秧能順利栽種。兩千餘年來,人們始終堅持李冰“深淘灘,低作堰”的歲修制度,兢兢業業地完善修葺,使都江堰始終功能完好,潤澤出川西地區沃野千里、良田萬頃。
澤世人者,世人永奉。千百年後,都江堰離堆公園堰功道旁,12位治水功臣的青銅雕像巍然肅立。擔當盡責、清正廉潔、造福百姓,無論朝代如何更迭,歷史留痕的都是這樣的民生工程和勤政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