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看到,美司法部所謂終止“中國行動計畫”,一方面固然是由於其並未達到名義上宣傳的效果,反而引起了從科學界到民間的普遍反感。另一方面也恰恰是基於過去四年該計畫實施所帶來的“寒蟬效應”,為中美之間正常的科技交流與合作竪起了一道無形的幕墻,從而在事實上達到了阻礙中美科技界知識流動的目的。
但正如索普所指出的,這一計畫帶來的最大危害是對科學事業本身的傷害,是對科學家信心乃至科學信念的打擊。索普強調:“科學進步依賴於協作,依賴於招募最優秀的人才來解決重要的科學問題,依賴於把這些發現傳播給全世界。因此,將科學作為一項與其他國家優秀人才開展的競賽,作為隱藏著不能廣泛分享的秘密的競賽,違背了科學界的核心價值觀。”
沒有人否認,中國過去幾十年來的快速發展,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科技上,都是得益於開放和學習的結果,這其中當然包括向美國學習。
但與此同時,美國能夠成為全球科學中心與創新高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集聚了全球最優秀的人才與智力資源。剛剛出版的《2022年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顯示:在全世界範圍內,美國授予了最多的科學與工程(S&E)博士學位,在美國的科學與工程(S&E)博士生中國際學生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其中經濟學、計算機科學、工程學、數學及統計學領域一半以上的博士學位都授予了國際學生。在出生於美國境外且具有科學與工程學位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工作人員中,約50%來自亞洲,其中大多數來自印度或中國。
儘管新冠疫情降低了學生的流動性,2020年在美國高等教育機構攻讀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國際學生仍然超過了325000人(相比上一年的406000人有所下降),其中大多數學習工程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和統計學。
“中國行動計畫”之後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