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穩定的三個視角
文章指出,理解“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需要具有全局觀和系統性思維,綜合考慮長期與短期、總體與行業、全國與區域的關係。
短期與長期。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是“十四五”時期的一個重要目標。結合發達國家工業化過程中製造業比重的變化趨勢,目前中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但還未邁過高收入國家門檻,製造業比重穩定在27%左右是合理的。製造業比重隨著經濟發展呈現先提高後降低的走勢是工業化的一般規律。從中長期看,製造業核心加工製造活動的比重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要保持產業鏈安全以及製造業對經濟增長、就業、創新的支撐作用,仍然需要統計意義上的製造業與製造服務業的比重保持基本穩定。
總體與行業。保持比重基本穩定是就製造業總體而言的,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製造強國等戰略目標要求製造業內部細分行業結構、行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因此,資源、能源和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發展速度可以相對慢一點,比重降低一點,而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有更快的發展速度,並著眼於更長遠的製造業發展提前謀劃、戰略性布局未來產業,從而提高知識技術密集型和高附加值製造活動所占比重,實現製造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升級。
全國與區域。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不是要各個地區的製造業比重都保持不變,而是要全國一盤棋,各個地方、城市應立足當地的資源、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國內地區間合理的產業鏈價值鏈分工,暢通國內產業大循環。一些發達地區已進入工業化後期,成本高、土地緊張但人才密集,可以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以及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等高附加值環節,製造業比重可以適當降低一點;欠發達地區的工業化還具有較大空間,可以發揮資源、成本優勢發展地方特色產業,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製造業比重可以提高一些。大城市發揮人才、信息、資本、交通和產業集聚優勢,打造世界級的先進製造業集群;周邊城市可以融入中心城市的產業鏈價值鏈分工體系,共同形成具有韌性和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鏈。
推動發展的對策建議
文章強調,促進中國製造業穩定增長、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可以從要素保障、創新驅動、數字化轉型、布局優化等方面著手施策。
以加強要素保障穩定製造業基本面。要加強對製造業發展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供應保障,讓製造業的發展動能得以充分釋放。在這一過程中,要推廣新型工業用地模式,提高工業用地利用效率,保持工業用地的穩定供應;激勵金融機構擴大製造業中長期貸款、信用貸款規模,增加對中小微企業的貸款,積極發展中小企業融入龍頭企業供應體系的供應鏈金融;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作,妥善處理工業發展與低碳轉型的關係,穩步推進工業碳達峰碳中和;根據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加強技術工人、工程師的在職培訓和學校培養。
以創新驅動培育壯大製造業新動能。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發揮龍頭企業的創新引領作用,加大對製造業硬科技的研發投入,加強製造業產業基礎、產業鏈短板和堵點環節重點攻關,提高中國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增強中間產品、高技術終端產品的國內供給能力,降低關鍵核心技術對進口的依賴。依托國家實驗室體系、國家級創新平台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基礎研究,鼓勵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提前布局研發數字經濟、低碳經濟等新興產業的前沿技術,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通過應用示範、政府採購、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用戶補貼等方式,加快先進技術的規模化、商業化應用,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以數字化轉型重塑製造業競爭優勢。推動中國製造業產業門類齊全、產業鏈完整、產業配套完善、創新能力持續增強的優勢與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完善、規模全球領先、數字技術水平處於世界前列的優勢形成合力。加強支撐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圍繞豐富的製造業應用場景,大力發展智能裝備、智能系統,推進智能製造、服務型製造、“上雲用數賦智”等數字化試點示範,建設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和智慧供應鏈,鼓勵新型製造模式和業態創新,發展一批工業互聯網平台、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提供企業。
以優化布局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鼓勵發達地區與後發地區之間開展產業飛地、園區托管等新型產業合作方式,通過園區對接、產業鏈招商等模式引導產業由東部向中西部有序轉移,形成東中西部、中心城市與外圍城市之間發揮各自優勢、產業鏈分工合作的格局,保持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相對完整。深入推進“一帶一路”產能合作,在推動中國製造業產品出口的同時,構建以中國製造業龍頭企業為引領的國際化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