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28日電/大公報28日發表社評說,第五波疫情極其嚴峻,經濟發展也受到沉重打擊。盡快穩控疫情,減少損失,提振信心,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區政府承擔抗疫主體責任,必須全力以赴,而社會各界同樣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尤其是在當前百業蕭條、許多中小企業處於“零收入”狀況下,大地產商及大業主,應當承擔起應有的“企業公民”責任,支援疫下中小企業渡過難關。需知道,病毒殺人,經濟下沉也會殺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唯有同舟共濟,才能渡過這場前所未見的危機。
社評說,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推出總額1700億元的逆周期政策,值得注意的是,當中提出將盡快立法,在期限內禁止業主就指定行業租戶追租,不少人對此提出質疑,認為“不符資本主義”;同時也有一些聲音認為,預算案沒有推出“保就業”計畫,支援力度不夠等等。這些意見涉及一個核心問題,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去保住香港的經濟發展動力。
香港共有中小企業約34萬家,占本港商業單位總數98%以上,為超過120萬勞動人口提供了就業機會,約占香港總就業人數(公務員除外)的45%。可以說,中小企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核心。但眾所周知的是,如今中小企業生存極其艱難,諸如旅遊、飲食等行業,甚至長期出現“零收入”的狀況。如果租金不減,或者要按經濟正常情況去交租,很容易出現倒閉潮。屆時失業率上升,經濟大蕭條,物業無人問津,受損的還是香港社會,包括大地產商。
社評說,因此,預算案提出的“緩追租”,是要穩住香港經濟的動力。所涉及的只是17個行業,更有最多半年的期限,是在極端情況下採取的“非常之舉”。更何況,這只是暫緩交租,而不是不交租,並不違反契約精神。值得一提的是,諸如英國《新冠肺炎法案2020》、澳洲《商業和住宅租賃法修訂(延期)法案》等,也都採取了類似舉措,有的甚至更“辣”,足見維護中小企是普遍做法,並非香港所獨有,更談不上“違反資本主義”。
至於是否應再推出“保就業”計畫,實際上,2020年推出該政策時,就飽受質疑。例如一些上市公司靠此發盈喜兼派息,越大的企業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相反打工仔未能享受到最應該得到的支持。更何況,該計畫總共涉及911億港元,以香港目前的經濟狀況,是否還能承擔如此龐大的開支呢?政府的公帑使用必須慎之又慎,即便要大量投放,也應集中用在市民身上,幫助中小企、派發電子消費券,這才能真正助抗疫、紓民困、消民怨。
保住市民和中小企的生計及信心,就是穩住社會的根本。香港不少大地產商及大企業,過去也提供了不少支援,值得肯定。但除了捐出檢測包和抗疫物資,更應該切實地扶持中小企。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全力支持抗疫工作,在此時刻,行動就是最好的宣言。
社評說,第五波疫情來勢凶猛,經濟陷入冰封狀態,但在中央堅強支持、指導和協助下,香港一定可以渡過難關。預算案提出“緩追租”是負責任的做法,也契合了香港當前形勢。若能盡快落實,就能有力地保住香港經濟複甦的動力。希望好的政策不會因一些人的反對而“觸礁”,有如當年“空置稅”政策一樣最終無疾而終。如果支持中小企的措施也是這一下場,絕非香港社會之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