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0日電/據央視網報道,作為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目前,我國已設立21個自貿試驗區,為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做進一步的探索。在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下,自貿試驗區如何建設和升級發展,制度型開放如何推進?
進入新年,各自貿試驗區不斷推進制度型開放舉措,引領帶動全國高水平對外開放。
2月14日,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外匯管理改革試點正式啟動,試點涵蓋9項資本項目改革措施和4項經常項目便利化措施。
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金融貿易處副處長 張霄虹:試點政策中支持中小微高科技企業舉借外債等政策,與新片區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稅收減免等政策相結合,將進一步有利於提升營商環境,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企業落戶。
山東自貿試驗區濟南片區打造了一個為中歐班列提供數字化貿易服務的平台,剛投入運營就為200多家外貿企業提供了倉儲、訂艙、報關等一站式的線上服務,還通過區塊鏈技術,在集裝箱上貼一個專屬碼,可以在線實時查看出口貨物位置,實現對貨物發運前的精准監管。
廣東省2月15日也發布了推進自貿區貿易投資便利化的27項措施,提出支持港澳服務提供者投資設立旅行社,放開國際登記船舶法定檢驗,高標準建設廣州期貨交易所等。
1月1日,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完成了第7次壓減,條目由最初的190項減少到27項,開放領域涉及第一、二、三等各個產業,製造業條目清零,服務業持續擴大開放。
國家發改委外資司副司長 吳紅亮:新版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在自貿試驗區實現了製造業全面放開,同時,在自貿試驗區探索放寬市場調查等服務業領域准入限制,為進一步擴大電信、醫療等領域開放積累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