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保障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http://www.CRNTT.tw   2022-01-24 08:43:45
  中評社北京1月24日電/在宏觀經濟平穩運行的背景下,我國農業農村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農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壓艙石的作用日益顯著。本報告回顧了2021年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情況,分析了2022年面臨的重要機遇和挑戰,並對其發展趨勢做出預判,在此基礎上結合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需要關注的熱點問題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農業平穩增長糧食再創新高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我國克服新冠肺炎疫情與國際經濟形勢複雜多變的不利影響,經濟整體復甦,農業繼續保持高質量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持續提升,農村面貌進一步改善。

  農業經濟平穩增長,糧食產量再創新高。2021年第一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1%,達到83086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26%,與2020年相比有所下降;前三季度,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累計達到92863.4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為46671.1億元,林業總產值為3841.3億元,牧業總產值為28329.0億元,漁業總產值為9129.6億元。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穩中有進。2021年,全國完成新建高標準農田1億畝,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超過了72%,其中小麥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5%以上。全國糧食總產量再創新高,達到13657億斤,比上年增加267億斤,同比增長2%,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實現“十八連豐”。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為17.64億畝,比上年增加1295萬畝,同比增長0.7%,連續兩年保持了增長態勢。

  農產品市場平穩運行,生產者價格略有下降。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是糧食供需的大格局。從主要穀物的市場狀況看,小麥和大米供求基本平穩,玉米國內供給呈現一定缺口。隨著肉蛋奶等產品需求不斷增加,以玉米為代表的飼料糧需求也不斷增加,加之玉米尚處於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一定程度上我國仍需增加玉米及飼料糧進口來滿足需求。總體上,我國全年大米進口量為國內產量的2%左右,小麥進口量為國內產量的6%左右,玉米進口量為國內產量的10%左右,穀物進口主要起到滿足差異化需求的作用。

  畜產品方面,生豬產能全面恢復,2021年豬肉市場供應相對充足。特別是去年10月份以來,第二輪中央和地方儲備肉收儲工作的有序開展,對保證豬肉市場的穩定和養殖企業的利益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1年,農產品生產者價格下降2.2%。穀物價格總體漲幅較大,達到13.8%,其中小麥和稻穀上漲幅度較小,分別為6.6%和1.9%,而玉米上漲25.5%。畜產品價格總體下降,同比降幅為17.9%,其主要原因是生豬價格的下跌,降幅達35.1%;而牛羊和禽蛋價格有不同比例上漲,其中禽蛋上漲15.5%,高於牛羊。

  農民收入和消費快速提升

  農民收入穩定增長,消費穩步提升。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931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7%,快於城鎮居民收入實際增長2.6個百分點。從收入構成看,農民收入主要包括工資性收入、經營淨收入、轉移淨收入和財產淨收入,2021年前三季度,四類收入均有增長。其中,工資性收入是農民收入的第一大來源,為6325元,名義增長15.3%,占農民可支配收入的份額達到46.1%;經營淨收入為4042元,名義增長6.7%,所占份額為29.4%,是農民收入的第二大來源;轉移淨收入達到3002元,名義增長11%,所占份額為21.9%;財產淨收入357元,名義增長10.7%,所占份額為2.6%。

  2021年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比城鎮居民增速高4.7個百分點,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與城鎮居民相比仍然存在差距。農村居民支出結構中,吃穿住用等基本生活類消費穩定增長,其中,人均食品煙酒支出占比為32%,人均居住支出占比為21%。因各地區各部門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基本克服疫情影響,服務類、其他用品等消費支出在全年呈較快增長態勢,但仍未恢復到2019年同期水平。

  農村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農業生產數字化起步。新冠肺炎疫情使農村電商的作用更加凸顯。據農業農村部統計,當前我國電商服務站行政村覆蓋率在八成左右,縣域農產品網絡零售額超過3000億元,增長迅速。相關研究顯示,2021年淘寶村數量已經突破7000個。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會加速數字技術的普及和下沉,加快實現鄉村產業的數字化。在智慧農業領域,農業生產數字化方興未艾,單品大數據,如油料、天然橡膠、棉花、大豆等產品全產業鏈建設已經起步,大數據系統應用領域不斷擴展。

  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完成階段性任務,集體經濟成為新增長點。全國範圍內基本完成了農村集體產權改革任務,通過清產核資、成員界定、經營性資產量化以及建立經濟(股份經濟)合作社等舉措,農村資產資源被大大盤活。據農業農村部統計,到2021年全國已建立鄉、村、組三級集體經濟組織近90萬個,清查核實集體賬面資產7.7萬億元(不包括土地等資源性資產),其中經營性資產3.5萬億元。農村發展的內生動能顯著提升,集體經濟成為新增長點,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奠定扎實基礎。

  耕地保護壓力加大

  “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難點仍在“三農”,潛力後勁亦在“三農”。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面臨新的機遇。

  宏觀經濟穩步復甦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中國2022年增速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和發達經濟體。國內消費也逐步復甦,如果2022年疫情能夠徹底結束,國內消費必會重振,經濟增長率有望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國際合作進一步深化為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開展提供契機。“一帶一路”倡議給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事業帶來了巨大推動力。2021年上半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達到5.35萬億元,同比增長27.5%,增速高於我國外貿整體增速,占外貿總額的比重達29.6%。其中,農產品貿易約占貿易總額的四分之一。已於2022年1月1日生效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無疑會為中國在拓展農業經貿國際合作方面提供新機遇。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格局已經逐步形成。基礎設施建設再一次提速,政府投資和社會資本將更多地投向農業農村,用於土地、水利、種子、數字化、物流設施,特別是冷鏈建設等領域。

  農業農村發展也面臨幾個挑戰。

  保障耕地數量和質量仍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巨大挑戰。當前我國耕地約為19.2億畝,相較10年前第二次全國國土調查的20.3億畝耕地面積減少1.13億畝。加之我國城鎮化還在繼續,生態環境壓力尚未根本緩解,耕地保護壓力日益加大。要保障糧食安全,在守牢耕地紅線、保證耕地面積的同時,需要採取更有效的措施,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

  農產品成本總體呈現增長態勢,但農產品價格或增長乏力或呈現較大波動。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業逐步進入高成本階段。從種植業看,農資投入和勞動力投入的成本有增無減,已嚴重影響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土地租金也日益上漲。根據對糧食主產區的調查,東北地區地租為500元/畝至600元/畝,中部地區省份為400元/畝至600元/畝,東部沿海某些省份的地租則平均達到1000元/畝左右,流轉土地經營權種糧的盈利空間進一步受到擠壓。

  重要農產品供求關係呈現緊平衡狀態。大豆仍需依賴進口以滿足需求,2021年大豆進口約占糧食進口總量近六成,但口糧是絕對安全的。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環境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屢屢抬頭,對我國保障糧食安全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形成一定挑戰。

  還需關注,我國城鎮化仍在繼續,人口加速向主要的發達地區集聚,目前城鎮常住人口已經超過9億人。農村常住人口繼續減少,而且老齡化趨勢還在加劇,在未來較長時期內都將是鄉村振興必須要解決的重要難題。近年來,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呈現縮小趨勢,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落後於城鎮居民。2021年城鄉居民收入比值為2.50,比上年有所減少,但城鄉收入差距的絕對值仍有28481元。農村內部收入差距還沒有明顯緩解的現實,也會影響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