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博物館展陳工程,則涉及內容設計、形式設計、施工監理等環節,由博物館方、專家學者、設計和施工單位等共同完成。施工環節需要諸多專業團隊合作,這種工作模式容易造成專業壁壘,經常出現內容設計的初衷展示不足、“形式壓內容”等問題。最終容易造成展覽效果的同質化。此外,目前的博物館部分設施有模塊化、批量化生產的傾向,如展櫃、展具、燈光等,這進一步加劇了展示風格的同質化。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筆者認為,在文物保護工程方面,應加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市場主體的深度合作。在目前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多個都與文物保護工程有關,此外高校也有大量的科研力量。深化產學研融通,需要高校、科研院所與市場主體共同發力。一方面,高校在學生培養中,要注重實操性與理論結合,幫助其同時掌握已成熟的保護理念、方法與技術;另一方面,科研院所也應有針對性地加強與相關市場主體的合作,加大新材料等的開發力度。
就博物館展示工程而言,則宜以策展人制度為中心,推進研究與實踐的融合。實踐中,策展人需要了解展示工程的各個環節,協調各方資源,如內容設計與形式設計、施工方對接、展覽評估等。博物館展覽本質上來說是藝術品,而非工業產品,策展人應以內容設計為出發點,尋求內容與形式平衡,以最佳方式呈現內容,實現最佳的展示效果。目前,部分高校在博物館展陳教學過程中注重實踐,畢業論文常以展示文本設計的形式呈現,這是一個好的趨勢。但由於高校並非博物館建設主體,對這一舉措的推進還有賴於各級博物館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