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韓國政府在三星重工公司巨濟造船廠聯合發布“K—造船再騰飛戰略”,提出綠色能源船舶、無人駕駛船舶市場份額分別達到75%和50%,建設世界第一造船強國的目標。同時提出在兩年內培養8000名造船業生產和技術人才,以應對疫情導致的人才流失。
為了促進熟練技術人才的就業,政府還決定在蔚山、釜山、木浦等造船企業扎堆的地區推廣“慶尚南道穩就業經驗”,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別向企業補助培訓費、人工費和四大保險費。對重新錄用離職人員的企業最長給予8個月、每月30到50萬韓元的就業補貼,同時也對錄用新員工的企業給予補貼。
進入今年1月,韓國政府對造船產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碼。產業部日前公布了“2022年綠色能源船舶開發實施計畫”,決定年內將在確保未來綠色能源船舶世界領先技術、為推廣新技術構建試驗基礎設施、推進實船驗證項目等三大領域投入956億韓元國家經費。
產業部相關官員表示,造船產業的親環境、智能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而韓國在綠色能源船舶市場具有一定優勢,市場規模的擴大將成為韓國造船產業再次飛躍的機會。政府將通過持續的政策扶持,助力該產業繼續保持世界先導地位。
然而,出色的成績和政府的呵護並不能完全掩蓋韓國造船產業目前面臨的問題,即訂單總量持續走高,利潤率卻在不斷下滑。有些韓國媒體甚至用“外表光鮮,實則寒酸”來概括這一現象。
問題就出在造船產業業績的滯後性上。從接到船舶訂單到建造成船需要1至3年的時間,最近的訂單將根據今後工程的進度分批反映在業績上。而目前的利潤下滑是由於此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以低價承攬的訂單合同。
業內人士預測,即使到今年年底,韓國造船產業也僅能維持盈利基調,很難期待業績出現大幅改善;到2023年情況將有所好轉,而銷售額和營業利潤到2024年才有望出現快速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