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2日電/據中國經濟網評論,為便利中小微企業融資,信用信息的作用不容忽視。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實施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推動監管更加公平有效。這對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台進一步完善來說,無疑是個利好,將有利於加強信用信息共享應用,緩解銀企信息不對稱難題,在金融機構與中小微企業之間架起一座“信息金橋”,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
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有關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措施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中小微企業融資繼續呈現“量增、面擴、價降”態勢。截至2021年11月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約18.73萬億元,同比增長24.1%。據初步統計,通過各級融資信用服務平台累計發放貸款超過7萬億元。應該說,國家發展改革委、銀保監會等部門大力推廣的“信易貸”模式以及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台,對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發揮了重要作用。
也要看到,與中小微企業融資業務需求相比,目前信用信息共享應用情況還有一定差距,存在部分部門和行業數據難以獲取,以及信息獲取成本較高等問題。特別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進一步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的金融支持力度,對於應對新的經濟下行壓力以及世紀疫情衝擊帶來的不確定性,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鑒於此,為進一步發揮信用信息對中小微企業融資的支持作用,有關部門研究制定了《加強信用信息共享應用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實施方案》,旨在推動建立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長效機制。這也是近期國務院出台的一系列“保市場主體、應對新的經濟下行壓力”政策措施之一。該《方案》要求,深化信用信息開發利用,完善中小微企業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實現精准畫像;強化獲貸企業信用狀況動態監測,提高風險預警和處置能力;對依法認定的惡意逃廢債行為,依法依規開展聯合懲戒。這與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實施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相呼應,致力於營造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使監管對誠信經營者“無事不擾”、對違法失信者“無處不在”。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礎。下一步,各地各部門要繼續圍繞保市場主體、應對新的經濟下行壓力,加快信用信息共享步伐,深化數據開發利用,創新優化融資模式,加強信息安全和市場主體權益保護,助力銀行等金融機構提升服務中小微企業能力,不斷提高中小微企業貸款可得性,有效降低融資成本,切實防範化解風險,支持中小微企業紓困發展,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