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6日電/據大公報報道,語文老師何麗珺是廣州一家校外培訓機構的金牌老師。元旦之後,她的朋友圈開始兼職“帶貨”。何老師說:“看到‘雙減’政策的指導價格出台之後,工資縮水太多,我已經下了決心離職,準備備考公立學校了。”何老師說,去年以來,已經有不少同事相繼辭職。
“補習機構底薪僅一千多元,扣除住房公積金、社保醫保等所剩無幾。其餘收入都靠課時費,而最新出台的補課收費標準過低,在這行繼續工作,可以想像以後的日子更難熬。”何老師說。而另一個已經交了辭職信的王婉華老師心裡則輕鬆不少。原本輔導小學生英語課程的她,選擇了進入公辦幼兒園工作。“穩定,現在是我最大的追求了。”
校外培訓機構大幅減少,教職人員另謀生路,那麼仍然希望參加校外輔導的學生該何去何從?“我們確保做到堅定、穩妥、有序,引導機構將培訓的重心慢慢轉到學生興趣和素質的培養上,積極為學生提供特色化、差異化的教學培訓。”廣州市教育局副局長陳學明說。他表示,廣州通過推行“5+2”模式,即每周5天、每天2小時,學校至少安排一個小時指導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對學習有困難的孩子進行補習、輔導和答疑,並實行彈性離校政策,方便家長安心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