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3日電/據南方日報評論,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短板仍然在農業農村。瞄准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必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正確認識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性條件
中國農業幾千年來以“大國小農”的形式穩固存續,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小農的“過密化”勞動投入。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和城鎮化穩步推進,逐漸引入改造傳統農業的革命性因素,開啓了當代中國農村整體性社會進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展望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
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我國脫貧攻堅仍然取得了全面勝利,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中國農民從此站在了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上。一方面,新型城鎮化推動農村人口持續轉移,農民就業結構發生重大改變。另一方面,新型工業化推動傳統農業加速轉型升級,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2020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達71%,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60.7%。小農戶加快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家庭承包耕地流轉率超過42%,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迅速發展,農業發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這些因素為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民從脫貧向致富飛躍,提供了難得的先決條件和歷史性機遇。<nextpage>
讓土地承載更多的價值和夢想
土地是農民最主要的財產。由於產權制度不完善,土地資源轉化為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功效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農村普遍存在“空心化”現象。目前,各地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和鄉村產業發展普遍面臨“錢從哪裡籌”和“地從哪裡出”的難題。破解的關鍵是真正打通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性通道,發揮市場在土地要素配置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最大限度盤活農村低效閑置的宅基地和各類集體建設用地,實現從資源到資產的市場化價值轉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圍繞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和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對土地制度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在此背景下,廣東南海區、南雄市、鬥門區、德慶縣、龍門縣、陸河縣等先後入選國家級改革試點,在村莊規劃、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點狀供地、設施農用地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大量創新成果。但是,這些改革大多聚焦單一事項,屬於點上突破。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釋放農村沉睡土地資產的龐大市場化價值,必須強化農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三塊地”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系統集成,才能形成協同高效的改革“組合拳”。
以空間極化發展加快鄉村全面振興
推動中國城鄉居民在生活質量上“不同類但等值”是可行的。城鄉等值化的核心是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關鍵是在財政緊約束下提升鄉村碎片化的公共服務供給效率。一方面要順應人口流動規律,推動供給匹配需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縣域人口正加速向縣城和中心鎮集聚。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設成為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另一方面要以供給引領需求,提升空間治理效率。統籌縣域資源要素空間布局,以公共服務供給引導人口合理流動。因此,鄉村振興應當以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為切入點,構建多層級、多能級、多節點的鄉村振興極,推動鄉村“由點到面”振興。<nextpage>
縣域空間極化發展必須以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加速器。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啓動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我省應深入總結德慶縣改革經驗,統籌謀劃縣域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的空間場所和未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空間布局,以宅基地改革為主要抓手,以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為手段,研究制定“三塊地”之間聯動轉化的具體路徑與辦法,通過移地移人、人地掛鈎等方式,實現空間整合和規劃賦能,最大限度盤活農村土地資源,引導鄉村建設用地集約節約和規模化利用。
縣域空間極化發展必須堅持城鄉融合與產業協同創新。以產城融合推動城鄉空間融合發展,做大改革“蛋糕”。一是向科技創新要動力,加強農業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著力解決以農業種質資源為重點的“卡脖子”問題。二是向產業融合要效益,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加快農業產業鏈從生產向加工和銷售延伸。三是向規模經營要效率,因地制宜確定鄉村主導產業,引導要素集聚,培育壯大一批規模集中連片、競爭優勢明顯、抗風險能力較強的特色產業集群。四是向品牌提升要口碑,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重塑鄉村產業價值體系。
縣域空間極化發展必須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與創造農民高品質生活有機結合。以平衡品質居住和優質就業為導向,協同推進產業發展和人口集聚,實現農民就近就地就業。一方面,以農民自願為前提,通過農房置換等方式逐步推動集中居住,徹底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實現鄉村的現代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人口集聚進一步提升產業分工效率,促進農民增收。縣城和中心鎮作為鄉村振興極,可以激活和拉動形成鄉村巨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成為我省“十四五”期間及更長時間內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泉。
(杜莖深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管理學教研部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