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0日電/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鄭重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發展倡議”的提出,表明中國願為世界各國提供可資參考的發展思路,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室主任、研究員任琳文章分析,“全球發展倡議”系統回答了為什麼發展、為誰發展和如何發展等重大問題。
堅持發展優先。在充分總結中國特色現代化建設成功經驗、準確把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中國做出了“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這一科學論斷。這種樸素的道理同樣符合國際社會的實際。例如,有了充分的發展,才能有效減少貧困人口,緩和部分國家和地區內部的經濟社會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難民問題的不斷滋生。再如,只有取得充分的發展,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欠發達國家和地區應對疫情衝擊的能力,有望逐步實現疫後經濟復甦,如期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當下而言,解決發展問題是第一位的,全球多邊合作進程有待協同,主要經濟體間政策協調仍需推進,盡早推動世界經濟擺脫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步入平衡、穩定與健康的復甦軌道。
堅持發展為了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人民既是發展的客體,享受發展的紅利;又是發展的主體,能夠創造性地推動發展。人民性和實踐性是“全球發展倡議”的本質屬性。“全球發展倡議”是關乎全世界人民福祉的發展理念,強調建立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高舉真正的多邊主義旗幟,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構建“人類發展共同體”。保障世界人民在發展的過程中享有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權利公平,共同創造人類社會財富,共同分享發展成果。
堅持普惠包容、創新驅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內涵。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實踐。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的成效。提出普惠包容、創新驅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準確把脈世界經濟問題與現狀。一是堅持普惠包容,謀求平衡發展和穩定發展。截至當下,中國是G20成員中落實緩債金額最多的國家,在幫助欠發達國家和地區應對疫情衝擊、暢通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共建繁榮世界方面作出巨大貢獻。二是明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上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創新動能即將耗盡,新一輪科技革命呼之欲出之際,世界主要經濟體應把發展基點放在培育創新驅動上。三是發展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球發展倡議”堅持普遍聯繫的觀點,強調要統籌發展和環境之間的關係。中國積極開展綠色基建、綠色能源和綠色金融等領域內的國際合作,讓綠色成為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底色。
發展要堅持行動導向。中國向來“言必信、行必果”,為世界各國作出了表率。如,中國全面履行入世承諾,關稅總水平由15.3%降至7.4%,低於9.8%的入世承諾;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供了約3500億只口罩、超過40億件防護服、超過60億人份檢測試劑、超過16億劑疫苗。“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展望未來,中國將繼續一如既往地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合作治理各類新舊全球問題。
文章指出,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間,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的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走向現代化的途徑。中國絕不強行輸出自己的發展觀,而是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與世界分享經驗,歡迎發展中國家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和順風車。中國歡迎一切有志於共謀發展的國家加入“全球發展倡議”,共享發展與繁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