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O發送給理查森(Michael Richardson)的判決通知。(照片:林環牆臉書) |
以下為林環牆臉書全文:
#LSE的最高權力機構否認持有蔡英文總統博士口試委員名單及口試報告
這樣高層級的否認是出自英國“倫敦政經學院(LSE)校務評議會”(Council of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也等於是間接自承LSE內部有一撮人在裡應外合,提供造假文件,配合蔡英文總統做掩飾詐騙博士學歷的跨海串供。我把這個理應外合的跨海串供簡稱為稍後大家就會明白的“海恩串供事件”。
為什麼會這麼論斷?我等一下會做分析,也會提供一份我未曾公開的電郵佐證我的分析。至於LSE校務評議會所謂“否認持有”(“denied holding” ), 實則那是一種卸責的遁詞,因為這一份新公開的電郵也會佐證:蔡英文總統根本就沒有參加過1983年10月16日星期天的博試論文口試。
目前LSE最高層級的否認持有已正式進入英國獨立機構“資訊特任官辦公室”(ICO:Information Commissioner’s Office) 的判決文。這份判決文是由ICO的資深個案調查官叩松(Roger Cawthorne)所簽署,而我們調查論文門的海外鬥士美國人理查森(Michael Richardson) 昨日(11/26/2021)才剛剛收到。ICO發送給理查森的這份判決通知共有5頁,判決主文就寫在第一頁共有三點(如附文件)。我把這三點判決文翻譯如下:
1.關於申訴人(理查森)要求揭露當時蔡英文總統女士(目前是台灣總統)的博士論文口試委員及口試報告,倫敦政經學院校(LSE)務評議會否認持有這些訊息。
2.ICO調查官,基於權衡各種可能性,判決倫敦政經學院並無持有被要求公開的訊息。
3.ICO調查官不要求採取進一步的行動。
上面判決主文顯示,ICO是認同LSE校務評議會的說詞,也因此不會有要求LSE公開相關資訊的要求。乍看之下,理查森是吃了悶虧,但其實不然。
殊不知在LSE的最高權力機構向ICO正式否認它持有蔡英文總統的所謂“博士口試委員”等訊息之前,LSE內部的法律團隊(LSE Legal Team)代表人海恩(Kevin J. Haynes) 早在去年(2020)12月18日就提供了兩位口試委員(Michael J. Elliott 和 Leonard H. Leigh), 透過台灣駐英代表處轉交給法務部。既然LSE校務評議會都已否認LSE持有蔡英文總統的博士口試委員及其他相關資料,那麼屬於LSE法律團隊的海恩先生又是如何無中生有,虛構出兩個博士口試委員給台灣的法務部呢?
這個“海恩串供事件”就是“蔡英文總統論文門”衍生英國“倫敦水門案”的一部份劇本,它不僅在掩蓋真實資訊,更在虛構造假資訊。加上力挺假博士的施芳瓏女士在倫敦收受45萬英鎊(當時匯率:折合100萬美元)的匿名金流,這個“倫敦水門案”的嚴重程度已遠遠超越2011年LSE爆發的“卡扎菲論文門”醜聞。
這個“海恩串供事件”突顯兩個濫權違法的大問題:
第一、蔡英文總統的所謂1983年10月16日星期天的所謂“博士論文口試”根本就是虛構的。在過去,我們已公開提出許多反駁的佐證。現在,我提出一個更直接的電郵證據來證明。前年(2019)6月17日,我收到一份很重要的電郵(如附),來自倫敦政經學院的學術服務諮詢經理威爾森(Clive Wilson)。這位經理在電郵理說(請看劃紅線部份):照規定論文指導教授應該繳回一本蔡英文總統的論文至LSE圖書館,但繳回這件事從未發生。蔡英文總統捏造Michael Elliott 是他的論文指導教授,但是LSE圖書館卻從未有這位所謂“指導教授”繳回論文的任何紀錄。為何如此?很清楚,因為蔡英文總統從未完成一本真正合格的法學博士論文。這也是為什麼倫敦大學總圖書館及高等法律研究院(IALS)圖書館也都沒有這個假博士的論文入館紀錄。
第二、既然LSE校務評議會都已否認持有蔡英文總統的博士論文口試委員資訊,那麼倫敦大學又怎麼會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