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4日電/據文匯網報道,這個秋天,上海演出市場迎來華語原創音樂劇難得的“豐收大年”:《偽裝者》《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悟空》《南唐後主》《阿兔醬紫》等“票房爆款”一部接著一部誕生。在“英美德奧法韓”引進劇缺席的背景下,國產音樂劇從自立到自強的崛起,為消費市場注入了信心,更在2021年底呈現出“井噴”之勢,成功翻轉了昔日觀衆心中“國產”不如“進口”的固有印象。
剛剛結束的周末,經上汽·上海文化廣場三年孵化“破繭成蝶”的原創音樂劇《南唐後主》首演輪11場,以高口碑高票房的佳績收官。值得一提的是,明年1月的二輪演出提前開票,一天即宣告售罄。
這部“無聲不歌,無動不舞,時時有詩,刻刻皆畫”的原創作品,以中國故事、中國風格給觀衆們留下了美好而鮮明的印象。華東師範大學費春放教授指出,此劇“導演即為編舞,編舞即是導演”,“這在歐美音樂劇領域已經盛行了十幾年,經過了可靠的市場檢驗。難能可貴的是,我們國內制作方懂得博采衆長,取其優勢結合本土特點,用創造性的方式將一個中國故事唯美地轉化到舞台上。”
選題、人才、技術、制作理念歷經蛻變,“華語自制”不斷突破自我
受海外仍在肆虐的疫情影響,從2020年至今,音樂劇舞台的聚光燈,幾乎全部打在本土音樂劇的身上,這讓它們受到了市場前所未有的聚焦,而這一階段,也成為藝術創作與培養觀衆的絕佳機遇期。不難發現,國產音樂劇的生產與演出,既在提速,也在增量,憑借品質化的內容管理,原創的影響力在持續“加碼”。
一年來,音樂劇舞台上湧現了越來越多打動人心的“中國故事”。從中國古代歷史和神話傳說中汲取靈感,追求以中華文化為內核的全新審美表達——音樂劇《南唐後主》代表了當下原創最具市場潛力的一支“國風與國潮”。“但‘中國風’并不是意象的堆叠,或是舞美的鑲邊,而是走向國人靈魂深處的情感共振,”制作人和曉維說。<nextpage>
舞台上的李煜成為“雙面靈魂”,他是從“春花秋月幾時了”的千古絕唱中走出來的凄艶詞人和古時君王,更是讓今天的觀衆理解複雜人生的化身,永遠相互“交戰”、也永遠彼此依賴。全新的視角,勾勒出中國故事的新維度。同時擔任導演和編舞的青年戲劇人劉曉邑,運用身體中極具張力與極具克制的兩種氣質來呈現這個故事的力量,讓舞蹈和戲劇形成了統一,創造了一種“具有東方色彩的肢體意象”。
“中國原創音樂劇不斷突破瓶頸,在持續進步,過去一直薄弱的選題能力和創意環節,有了明顯的突破。”文藝評論家方家駿說。音樂劇制作公司大多是民營演出單位,過去很難在創作、制作、經營、演員、導演等全領域具備人才,單打獨鬥的創作不具備優勢,但近年來來,人才、技術等要素資源的整合正在發生,市場機制更加完備,“他們的創作理念更加先進、產業思維更加開闊、生產要素更加齊全,這讓中國原創音樂劇開始劃出一條昂揚的生長綫。”
因為《戲劇新生活》被更多人看見的“寶藏戲劇人”劉曉邑,在上海打造了《悟空》《阿兔醬紫》等多部原創音樂劇作品,成為人才動力助推產業發展的一個典型案例。今時今日,在這條產業鏈上,來自全球的人才、技術要素共同參與了“中國故事”的生產,無疑是當下市場發展更具活力的一筆。
中文版音樂劇《人間失格》是年底備受期待的大戲,由國內民營公司“染空間”制作出品。此劇不僅有音樂才子白舉綱、實力唱將劉令飛、李煒鈴等加盟,更有國際元素的注入。該劇作曲是享譽國際的弗蘭克·懷德霍恩,作為“爆款制造機”,他曾為流行天後惠特尼·休斯頓創作出冠軍單曲;他的音樂劇作品《變身怪醫》《德古拉》《死亡筆記》《笑面人》等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全球上演。《人間失格》是他的中文音樂劇“處子秀”。在意大利歌劇屆拿獎拿到手軟的風格派大師萊斯利·特拉弗斯亦受邀擔任舞美設計,他的加入無疑是舞台呈現的又一品質保證。<nextpage>
20年厚積薄發,原創音樂劇在“品牌化駐場”之路上披荊斬棘而來
“越來越多新興制作公司以商業模式、市場方式、科學周期生產制作音樂劇,這是非常大的轉變和發展,”上海音樂學院陶辛教授說。在國際先進演藝集聚區和文化旅游名城,以音樂劇為代表的商演戲劇是馬力全開、全年無休的產業,成功的作品都以百場演出為起步,有的還要踏上長達數年的巡演之路。“未來,上海能不能擁有《劇院魅影》《芝加哥》《媽媽咪呀!》這樣的長壽劇,吸引到來自全世界的游客?”
“業內素來有64場驗證大戲制作成功與否的標尺,”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總經理張潔說,長檔期演出的生命力,需要觀衆口碑支撑後續運營,演出場次的“加碼”與周期的提速,體現了本土公司對制作能力和品質管理能力愈發強烈的信心。
今年,上海繆時文化一連推出“大IP”音樂劇《隱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在音樂劇舞台上掀起一股懸疑熱潮。《隱秘的角落》首輪演出開出37場、《隱秘的角落》55場,口碑一路升溫,大麥和豆瓣評分均突破9分,不少年輕觀衆拖著行李箱趕到劇場觀劇。即將到來的年末,上海站二輪巡演即將拉開帷幕,兩部作品將共計演出超過90場。制作人張志林告訴記者,“一般音樂、舞美制作精良的音樂劇,要想收回成本,通常要演出過百場,所以我們能仰賴的唯有品質,以及對好故事、好作品的追求。”
很多人將2002年視為音樂劇“引進時代”的起點。以《音樂之聲》《劇院魅影》《媽媽咪呀!》為代表的歐美經典IP構成了國內觀衆對音樂劇的第一印象。百老匯和西區之後,日本四季劇團《想變成人的貓》、德語音樂劇《莫扎特》《伊麗莎白》、法語音樂劇《搖滾莫扎特》《羅密歐與朱麗葉》以及韓國的諸多原創及翻排、改編作品接踵而至,培養了龐大的音樂劇市場,也讓很多業內人士開始深受海外成熟制作模式的啓發。
近20年的積累與實踐,讓華語音樂劇在自制領域有了更多的底氣和發言權,而上海,作為引進劇來華的首選地、首演地、首發地,自然而言成為國際交流合作的“首站”和“前哨”,擁有發現前沿動態,孵化、培育原創音樂劇的先天條件。<nextpage>
從海外引進到自主創作,從資源整合到孵化原創,以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為代表的本土“音樂劇航母”,經過十年的積累與沉澱,正在從一個城市地標向一個音樂劇生態系統邁進。而今年,原創音樂劇孵化計畫迎來大豐收,首批三部作品《生死簽》《南唐後主》《對不起,我忘了》經過近三年打磨,已經逐一“呱呱墜地”。同時,自制作品中文版音樂劇《春之覺醒》《我的遺願清單》《拉赫瑪尼諾夫》也開啓新一輪演出,預計全國巡演總場次有望突破250場。
除了有上汽·上海文化廣場提供的大平台、大舞台,上海還有很多像“星空間”這樣的小舞台——誕生了全年演出380場的沉浸式音樂劇《阿波羅尼亞》,大小舞台合力并發,培育更成熟的產業要素。上海原創音樂劇在品牌化商演駐場道路上不斷開拓,披荊斬棘。“在共舞台看完《沉默的真相》散場急趕地鐵,轉彎碰到‘星空間’守候在演員通道的粉絲們,一時恍惚以為自己在內百老匯,”張潔說。聞名遐邇的音樂劇品牌中,“華語制造”的矩陣能赫然在列,行業人長久以來的夢想,已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