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家庭戶小型化是深刻的社會變革
http://www.CRNTT.tw   2021-11-09 08:45:38
 
  時代變了,婚姻-生育-家庭存在的價值開始被一些“先鋒派單身群體”所質疑。“結婚不過是一張紙”,這是很多人的共識,而紙裡包裹的不一定是真情。一紙結婚證的意義早已不同過往,歷史上國人的婚姻還負載著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核心需求,而對情感的需求和滿足是當代年輕人步入婚姻的關鍵指標。民政部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結婚登記數據為813.1萬對,這是繼2019年跌破1000萬對大關後,再次跌破900萬對大關。同時,這也是2003年以來的新低,僅為最高峰2013年的60%。

  空巢青年和單身人口的增加將通過不婚不育和晚婚晚育加劇低生育-少子化進程。生育的主力軍沒有“投入戰場”,而是被隔離在婚姻家庭的圍墻之外。空巢青年的增長固然是社會大轉型的一個方面,有其客觀規律性,但我們也要意識到它給婚姻家庭制度、人心人性和生活方式以及人口安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挑戰。

  無論獨居的生活方式有多麼自由和精彩,“空巢青年”的未來並不令人樂觀,低收入、青春不再、婚配的緊迫性和生活的不穩定性都有可能成為空巢青年在獨居時代遇到的危機和問題。互聯網和電子商務讓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查詢到各種信息,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並且迅速買到想要的東西甚至可以在家辦公,這為不與外界直接聯繫、“宅”在孤島一樣的家中提供了便捷的條件。絕大部分空巢青年的經濟條件、生活條件、生存環境並不好,他們的未來很不明朗,也不確定。

  代際反哺和親情贍養在家庭人口規模小型化的進程中逐步弱化

  對獨居老年人來說,老來無伴的風險是“急難無人知”和“空巢孤獨死”。隨著家庭結構的核心化和空心化以及家庭人口規模的小型化和個體化,家庭養老的功能已嚴重弱化。家庭養老已經演變為在家養老,而家庭養老的內在精神——基於血親基礎上的代際反哺和親情贍養卻在家庭結構核心化和家庭規模小型化的進程中逐步弱化。

  自古至今,老有善終都是中國人的養老終極追求。無論職位高低、收入多少,任何人都難逃病苦、老苦和死苦,這時候能否有親人的情感、心理和精神的支持和安慰對老人的臨終安寧特別關鍵。

  財富、能力和地位都不能保證到了老年能有兒女照顧和老有所伴。在現代社會,老年人被邊緣化了,有兒女,不在身邊似乎“養兒難防老”。曾經有一戶人家有三個兒子都很有出息,畢業於名校且事業成功,人稱“一門三傑狀元府”,但他們的老爸一樣孤苦無依。親人無親現象更值得關注,親子之間零交流,即使同居一屋,也沒有心靈上的交流,沒有精神上的慰藉,“非經濟的養老”常常被忽視。在農村,孤獨老人往往分散供養,有的委托村委會照看,有的委托親戚照看,有的只能委托近鄰。

  應高度警覺家庭結構變化的不妙趨勢

  綜上所述,家庭戶規模跌破“三口之家”的數量底線意味深長,我們必須預見到家庭戶類型的演變方向和分化程度。在可預見的未來,家庭萎縮趨勢仍將繼續。在中國社會大變革浪潮中出現的人口結構個體化、社會結構撕裂化、家庭結構空巢化之變革趨勢,需要國人高度敬畏和警覺。因為人口結構是社會結構的基礎,家庭結構決定家庭關係和功能。

  家國同構,自古皆然。婚姻家庭制度趨向瓦解似乎在警示我們:“一老一少”問題(即,老齡化帶來的養老問題以及少子化背後的低生育問題)將長期困擾中國,歸屬於脆弱家庭戶類別的核心家庭、空巢家庭和獨居家庭抵禦社會風險的各種能力可能會逐步衰減,國人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幸福感以及生存質量、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恐怕也會因此而大打折扣。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穆光宗(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