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4日電/從做好“首都文化+”文章到全面打響“上海服務”等四大品牌,從“廣聚天下客”的國際消費高地建設到做好“河、海、港、洋樓和小鎮”等津門文章,再到渝貨精品、巴渝特色……自今年7月19日國務院批准在京滬穗津渝五地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以來,有關地區結合各自特點出台一系列政策舉措,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早日“上線”提速加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作出重要部署。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增強,同時在消費領域仍存在不少短板弱項。在此背景下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有利於充分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夯實強大國內市場優勢,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有利於形成對外競爭與合作的新優勢。
今年以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加快。這一方面得益於我國消費總體呈現穩步恢復態勢,對經濟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具備了較好的建設條件。前三季度,全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31.8萬億元,同比增長16.4%,比2019年同期增長8%。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4.8%,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動力。另一方面當前消費恢復仍然不穩固、不平衡,特別是受疫情散發、洪澇災情、基數提高等因素叠加影響,保持消費穩定還需加大力度。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正是加強消費對我國經濟基礎性作用的重要抓手。
試點名單確定3個多月來,商務部會同發展改革委等14個部門建立部際聯席會議機制,扎實推進培育建設各項工作,試點城市拿出渾身解數,編制了各具特色的實施方案。上海突出高端資源集聚、市場創新活躍等優勢,著力打造全球新品首發地、全球消費目的地。北京提出全面實施消費新地標打造、消費品牌矩陣培育等“十大專項行動”。廣州提出深入實施“尚品”“提質”“強能”“通達”“美譽”五大工程。天津提出構建“一個中心、多點支撐”的商圈格局。重慶提出建設國際購物、美食、會展、旅遊、文化“五大名城”。
總的來看,各地聚焦國際化,力圖通過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國際化產品與服務的供給能力,以及對全球消費者的吸引力。在方案實施過程中,有關工作應進一步細化落實,使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早日“上線”。
應充分利用這些城市的優勢,特別是已經獲批的自貿試驗區優勢,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增強對國際技術、資金、人才、商品、服務等要素資源的吸引力,提高國際化的供給能力。
要促進國際化消費者主體數量的增長。通過服務業進一步擴大開放,推動服務領域專業資格互認吸引專才,便利人才流動。通過提高商務訪問者、公司內部人員、安裝和服務人員、配偶家屬等臨時入境和臨時停留的政策透明便利度,提升國際人員交流與自然人流動。
此外,要做好差異化定位,不僅要讓外地人、外國人旅遊豐富多彩,也要讓本地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適、便利。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不僅是全球消費資源的聚集地,更是引領一國乃至全球消費創新的制高點,具有很強的消費引領和帶動作用。目前,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四梁八柱”已經搭建,各項工作正在有序開展。有關試點工作應當牢牢把握機遇,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勢,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通道,早日推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上線”,朝著“買全球”“賣全球”的目標邁進。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馮其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