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這些已上市的中小企業,多數主業特色鮮明,但也有極少數僅是依靠境外股市特殊的上市路徑勉強圓了上市夢,企業自身的內功、主業和創新並沒有太大改觀;有的缺乏一技之長,依然只能靠刷概念、編故事、貼標簽、忽悠地方政府補貼生存。這些“為了上市而上市”的中小企業帶來各地的資源浪費,增加了潛在的金融風險,也違背了“聚焦主業、苦練內功、強化創新”的初衷,與國家培育“單打冠軍”或“配套專家”的目標相距甚遠,理應杜絕之。
支持“小巨人”企業上市不能全靠港股、美股等外部金融資源幫助,要加快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的現代金融體系。上市是企業和資本市場的“雙向選擇”,也是國際金融實力的比拼。即便是在新股發行註冊制下,登陸資本市場也不是見者有份,更不是拔苗助長。過去防控金融風險的經驗表明,要增加對中小企業的吸引力,中國資本市場必須提升國際競爭力、包容性和普惠性。反過來看,任何已經或排隊上市的中小企業必須對上市的成本、門檻、風險和過程有充分的認識,力爭水到渠成。即便沒有上市也不該氣餒,上市不是中小企業“成才”的唯一路徑,不上市有不上市的好處,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道路才是中小企業的追求。
從不“撒胡椒面”到防止一擁而上,再到優中選優,這些上市的新智慧正在成為中小企業和投資者的指引,也應對地方政府和證券部門有所啟示。回到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維度看,“小巨人”企業上市多點這樣的“老生常談”也無妨,只有各方明確了高質量發展的需求,明確了上市的優劣和禁忌,才能更好理解並用好用足資本市場。
(來源: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