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0日電/網評:讓法治為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駕護航
來源:中國網 作者:楊朝霞
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以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了解,促進相關領域的國際合作,更好更快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生物多樣性(英文為biodiversity或biological diversity)是一個描述自然界多樣性程度的概念,是對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態複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多樣性的統稱,主要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生物多樣性保護事關生命資源、生物安全和生態平衡,在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戰略性和基礎性地位。
中國幅員遼闊,陸海兼備,地貌和氣候複雜多樣,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作為最早簽署和批准《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中國一貫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通過採用優化就地保護體系(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完善遷地保護體系(建立植物園、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基地以及種質資源庫、基因庫等)、夯實生物安全管理(外來物種入侵、轉基因生物安全和生物遺傳資源保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協同推進綠色發展、健全完善政策法規、加強執法監督管理、倡導全民參與行動、推進生態公益訴訟、強化治理能力保障、增進國際交流合作以及發揮黨的領導作用等系統性的措施,走出了一條富有中國特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基因多樣性保護成果豐碩。基因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攜帶的各種遺傳信息(基因)的多樣性,可表現在分子、細胞、個體等多個層次上,是生命進化和物種分化的基礎。任何物種或生物個體都保存著大量的遺傳基因,一個物種所包含的基因越豐富,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越強大。
近年來,中國越來越意識到基因多樣性保護的意義,通過實施戰略生物資源計畫專項,完善生物資源收集收藏平台,建立種質資源創新平台、遺傳資源衍生庫和天然化合物轉化平台等措施,持續加強生物遺傳資源的有效保護和規範利用。截至2020年底,中國已形成了以國家作物種質長期庫及其複份庫為核心、10座中期庫與43個種質圃為支撐的國家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建立了199個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區、庫),為90%以上的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品種建立了國家級保種單位,長期保存作物種質資源52萬餘份、畜禽遺傳資源96萬份。此外,中國種質資源庫已保存野生植物種子10601種、85046份;植物離體培養材料2093種、24100份;DNA材料7324種、65456份;微生物菌株2280種、22800份和動物種質資源2203種、60262份,與英國的“千年種子庫”和瑞典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等一起成為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設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