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國民黨內部的兩岸政策光譜來看,二十年來的主流是馬英九的九二共識,亦即一個民族、兩個政府,或曰“德國模式”;相對的是洪秀柱所代表的一個國家、兩個地區,也就是增修條文框架。朱立文則依違兩者之間,有所謂“三個中華”(中華民國、中華文化、及中華民族),大體不脫一個中國、兩個政府的思考,聽來相當三國演義。
張亞中多年來強調“統合論”,應該是借鏡戰後歐盟整合、及德國與法國和解的他山之石。他所構思的是在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上,另外架構一個統合體,一方面滿足對岸的“一個中國”遐思、另一方面則嘗試袪除百姓對於統一的疑慮。其實,類似的論述還有黃年苦口婆心的“屋頂論”。就不知到底是苦行僧、還是軟索牽豬?
張亞中的說法沒有完全錯,畢竟,執政以後的民進黨已經不談理念,儘管立場不同,卻可以當作可敬佩的對手;至於和平條約是否就是澶淵之盟,國際上的經驗未必如此悲觀。話又說回來,民進黨私下應該樂見張亞中出線,屆時,只要借用朱立倫的話,就可以讓國民黨沒有招架之力;也難怪外面會判斷張亞中的聲量,應該局部來自綠營。
從李登輝的“兩國論”(韓國模式)、阿扁的“一邊一國”(華人國家)、到蔡英文總統的“維持現狀”(“中華民國台灣”)、透過“習五條”逼死國民黨,其實都是“中華民國派”,也就是借中華民國的招牌取得政權、及統治的正當性,跟國民黨主流差不多。實事求是,馬英九的“改土歸流”才是癥結,也就是把自保的本土派視為寇讎。
影舞者必須深思,可不要贏得主席選舉的戰役、卻輸掉大選的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