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讓關鍵變量轉化為最大增量
http://www.CRNTT.tw   2021-08-31 08:37:59
  中評社北京8月31日電/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我們要於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必須向科技創新要答案。”進一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形成推動科技創新的整體合力,成為提升科技創新水平、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經濟日報發表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黨校基地研究員、皖西學院黨委書記袁維海文章表示,新的征程上,必須不斷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持續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讓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技創新成為大國博弈的主要領域。經過多年努力,中國科技水平整體上大幅提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為24426億元,共簽訂技術合同55萬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28252億元。但同時也要看到,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原始創新能力還不強、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還不高、對科技創新資源的整合還不夠、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情況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這些問題,很多是長期存在的難點,需要繼續下大氣力加以解決。

  文章提出,在“十四五”時期以及未來更長一段時間,必須採取積極舉措,在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上積勢蓄能、挖潛增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湧流。

  第一,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需以科技自立自強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特別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錨定科技發展方向,堅持自主創新,多角度多層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一要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現存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需明確中國基礎研究的領域方向和發展目標,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強化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勇闖創新“無人區”;需創造有利於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建立健全科學評價體系、激勵機制,調整優化考核指揮棒,鼓勵廣大科研人員解放思想、大膽創新,讓科學家潛心搞研究,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二要加快突破制約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需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堅持問題導向,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集合精銳力量協同攻堅,作出戰略性安排,形成關鍵核心技術攻堅體制。三要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科技創新不僅體現在基礎理論方面的突破,更體現於科研成果轉化和應用方面的創新。應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重點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面向產業發展需求開展科技攻關,增強產業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依托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工藝提升和原創成果,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提升其在全球價值鏈的位置。

  第二,推進自主創新,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科技領域是最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圍繞當前重點任務,需以體制機制改革為抓手,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

  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通過科技攻關協調機制,最大限度地統籌整合力量,進行跨學科、跨行業、技術互補的攻關合作;要加快科技管理職能轉變,各地各部門要為科技工作者和市場主體創造良好環境、提供基礎條件,發揮好組織協調作用,把更多精力從分錢、分物、定項目轉到定戰略、定方針、定政策和創造環境、搞好服務上來,強化規劃政策引導,並加快推進科研院所改革,賦予高校、科研機構更大自主權;要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推進重點項目協同和研發活動一體化,發揮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平台的優勢,形成跨領域、大協作、高強度的創新基地,發展高效強大的共性技術供給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

  第三,擁有一流創新人才,在科技創新中掌握主動、占據優勢。人才是第一資源,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於人。需積極採取有效舉措,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

  要在優化人才創新生態環境上下功夫,合理完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破四唯”和“立新標”並舉,形成公平競爭環境和政策激勵機制,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要在加強人才自主培養上下功夫,加大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穩定支持一批創新團隊,培養更多基礎學科拔尖人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要在引進用好人才上下功夫,加快完善更加開放、更加靈活、更加有效的創新人才吸引和使用機制,充分開發利用國內國際人才資源,主動參與國際人才競爭,千方百計為創新人才排憂解難,確保創新人才引得進、留得住、流得動、用得好。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