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守住管好“大國糧倉”
http://www.CRNTT.tw   2021-08-08 09:27:32
  中評社北京8月8日電/種糧難,管好糧食也不易。近期,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曝光了一批糧食系統違法違規案件,引起社會關注。雖然涉案人員已被嚴肅查處,但這些腐敗案件暴露出糧食系統個別工作人員目無法紀、責任缺失,以及糧食流通監管體系存在的某些漏洞。對此,必須提高警惕,依法強化糧食流通監管,織密監管網,嚴厲查處涉糧違法違規案件,確保儲糧安全。

  儲為國計,備為民生。我國糧食儲備充裕,糧庫遍及全國各地,是穩定市場的“定海神針”、政府宏觀調控的“蓄水池”和保障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守住管好“大國糧倉”,始終是糧食行業工作者的使命,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經建立了嚴密的儲備糧管理制度,不斷強化政策性糧食流通監管,但糧食收購、儲存、銷售等環節監管仍然存在薄弱環節,給“糧耗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梳理近年來各地發生的涉糧腐敗案件,作案手段花樣翻新、“各顯神通”,令人瞠目。有的糧庫工作人員在收購時故意多扣收購糧食的水分、雜質,甚至通過操作磅秤等方式壓低賬面數字,將變相多收的糧食賣掉撈錢;有的糧庫負責人利用職務之便,夥同他人通過虛開結算憑證、虛增糧食重量等手段,騙取國家糧食收購資金;有的糧庫在政策糧收儲過程中通過“買陳頂新”“先收後轉”“低收高轉”等各種“轉圈糧”騙取財政補貼等。有效識別“糧耗子”的腐敗手段,有針對性地強化監管,對於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值得關注的是,在已經發布的各類涉糧案件中,出現系統性、塌方式腐敗,涉案人員除了糧庫負責人,還牽涉到當地糧食管理部門、銀行系統以及糧食企業負責人。糧庫負責人監守自盜,負有外部監管職責的銀行系統對糧庫違紀違法行為視而不見。上級主管部門對儲備糧庫存、質量和安全負有監督管理的責任,但現實中部分監管檢查存在“打招呼”現象,監管人員搞形式、走過場,看不到真問題,監管也就難免流於形式。

  糧食流通領域的違紀違法問題,嚴重侵蝕群眾利益,造成國家損失,影響糧食安全。有關部門要嚴厲處罰涉糧案件相關責任人,但不能一罰了之,要綜合運用技防和法防等手段,築牢“大國糧倉”的防護墻。

  確保儲糧安全,根本途徑在科技。目前,一些地方糧庫仍然存在著危倉老庫多、安全隱患大、儲糧技術落後、監管難度大等突出問題。要持續推動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和糧庫智能化升級改造,充分運用智能化信息化技術對糧庫實行遠程、實時監控,實現“穿透式”管理,無論是糧庫保管員、糧食負責人,還是上級部門管理人員,都可以隨時隨地通過遠程監控系統對每一個糧庫進行監管,確保儲糧安全看得見摸得著,從根本上杜絕“人情糧”“轉圈糧”等違紀違法問題。

  要強化依法治理和責任落實,用法治手段堵上糧食流通監管漏洞。按照《糧食儲備管理問責辦法(試行)》,堅持“誰儲糧、誰負責,誰壞糧、誰擔責”的原則,把安全儲糧的責任逐級壓實到每一個收儲主體、每一個承儲企業負責人和每一個倉庫保管員。認真貫徹落實《糧食流通管理條例》,持續強化糧食流通事中事後監管。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今年6月份啟動為期半年的全國糧食流通“亮劍2021”專項執法行動,對違反政策紀律、損害國家利益、坑害種糧農民和消費者的行為,發現一起嚴查一起,絕不姑息、絕不手軟,用法治的方式守住管好“大國糧倉”,切實保護種糧農民和消費者合法權益,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慧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