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壁如在臉書發文表示,三倍券振興成效有限。(蔡壁如臉書) |
另外再考慮“消費替代率”(愈低愈好),經濟學家最樂觀是五成,也就是一半是原本就會花的錢,較保守可能只有一成是新增消費。
國發會委託兩個學術機構在去年底的報告,因為根本沒有實際消費者的統計調查資料,自己都承認只能“主觀設定”不同的替代率,推估振興效益的數字有高有低,政府就取最高的一千億元,對於保守估計2百億元的實質GDP增加,提都不提。
因為沒有實際真的消費數據,所有經濟效益都只是假設。
審計部說“尚欠嚴謹”是比較委婉客氣,換句白話文來說,就是“自己喊爽的”!
振興券去年底結案,七個月過去了,政府還做不出像樣的統計,和客觀的分析評估,經濟部用錯誤的膨風推估亂喊1349億,蘇貞昌用一千億的數字自我催眠。
但民眾很清楚,美化經濟數字與我無關,與其勞師動眾,領振興券還要自己出一千元,政府多花23億元行政成本(每個人被浪費100元),還是發現金比較實在。
民進黨堅持發券是在糾結什麼?為什麼聽不見民眾“先紓困,再振興”的呼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