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8日電/根據近期公布的數據及預測看,美國經濟表現較好。2021年一季度年化增速為6.4%,新增就業人數超過300萬,失業率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在6%以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預測,全年GDP增速可能達到7.4%,將創下上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GDP增速的新高。美國金融市場表現也較為出色,股市繼續在歷史高位運行。有輿論稱,美國經濟正在經歷“史詩級復甦”。
美國經濟近期表現建立在三大先決條件基礎上。一是得益於廣泛接種新冠疫苗,美國新冠肺炎疫情總體上呈現穩中有降的態勢。二是美國政府為應對疫情及經濟衰退所提出的巨額財政刺激計畫累積效應。在5萬多億美元超大規模方案刺激下,美國經濟可謂“雞血”十足。三是由於2020年美國經濟大衰退所形成的統計“谷底效應”。
結合上述三大先決條件,就可以判別美國經濟復甦的真實可持續性。
其一,疫情對於美國經濟的負面衝擊已較為有限。即便未來疫情完全受控,對美國經濟的推動作用也不會太可觀。
其二,無論是從實際效果,還是從市場預期看,超大規模的刺激已經過了波峰階段,未來難以產生更大作用。現在反而要嚴密防範負面效應出現。過去一年所積累的巨額聯邦債務、日益顯現的通脹壓力等,給美國經濟的健康運行帶來嚴重消極擾動。
其三,如果把去年3.5%的降幅與今年預估的7.4%增幅綜合衡量,這兩年美國經濟平均增速還不到2%。從二戰後美國經濟增長史中,可以舉出數個衰退年後一年經濟增速表現強勁的例子。1949年美國經濟降幅0.6%,1950年迎來8.7%的強勁增長;1954年同樣降幅0.6%,1955年錄得7.1%的強勁反彈。因此,觀察疫情後美國經濟增長的真實表現,最好採用兩到三年的“熨平”數據。熨平後的美國GDP增長,估計不會超過2.5%的均衡水平。
不管怎樣,美國經濟表現好轉是個好消息。這意味著世界經濟有望從2020年主要靠中國支撐的局面變為中美雙輪驅動。中國去年經濟增速為2.3%,世界銀行預測今年經濟增速在8.5%左右。兩年平均增速約為5.4%,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有目共睹。
更為重要的是,與國際金融危機恢復時期相比,中國經濟當下的貢獻不僅僅體現在數量上,更體現在質量上。一方面,中國經濟在危機衝擊下,沒有依靠其他經濟體通常採用的巨額財政刺激方式,來實現相對高速增長,這意味著中國經濟更為平衡、持久和健康,副作用更小。另一方面,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關鍵所在,有力保障了全球各類物資需求。沒有中國經濟穩定,就不可能有全球經濟復甦。
當前的全球經濟復甦主要是各經濟體各自為戰的結果,復甦根基不穩,變數仍然較大,負面效應遠未消除,要行穩致遠,關鍵是中美兩國如何更好地形成政策合力。中美需加強政策溝通,共同應對威脅全球經濟的重大問題,比如世界性的債務負擔和通膨等。在中美經濟體量愈發接近的情況下,任何一方試圖針對、圍堵另一方,把競爭放在合作之前的政策取向都難以實現,也將損害全球經濟復甦大局。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宋國友(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