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8日電/本期嘉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副部長、研究員 李艶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李鵬飛
賽迪集團總經理、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研究員 秦海林
廣西玉柴機器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古堂生
主持人
經濟日報社編委、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院長 孫世芳
製造業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完整產業體系、最完善產業配套的製造業大國和最主要的加工製造業基地。但從製造業核心競爭力來看,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如何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產業競爭優勢,加快建設製造強國,邀請四位專家圍繞這一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提振企業信心
增強製造業新動能
主持人:近年來,我國採取了一系列針對製造業的扶持政策,重視程度、支持力度明顯提高,效果如何?
李鵬飛:面對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我國制定實施了一系列促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製造強國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一是製造業新動能不斷增強,裝備和高技術產業引領增長。2020年,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利潤比上年分別增長10.8%、16.4%,是同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的2.6倍、4倍。今年一季度,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39.9%、31.2%;兩年平均分別增長9.7%、12.3%,增速均明顯高於其他行業板塊。二是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取得新進展,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和先進產能比重不斷提高。2019年技術改造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47.1%,比2016年提高6.5個百分點。三是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持續推進。通過各方努力,互聯網技術、數字化智能化製造技術已廣泛融入製造業企業研發設計生產等各環節。截至去年,全國建成70多個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台,連接工業設備的數量達到4000萬套,工業APP突破25萬個。
古堂生:我國大力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尤其是2016年以來,包括“營改增”、高新技術企業稅率優惠、研發費加計扣除等一系列減稅降費措施頻繁向製造企業傾斜,對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減輕企業負擔、緩解研發壓力、消除疫情不利影響、提振市場主體信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撐和激勵了製造業企業加大投入資金開展技術研發、加快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以玉柴為例,2020年玉柴集團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所得稅約2888萬元。對於這些因享受稅費優惠節約的資金,玉柴集團主要用於加大研發投入,引進高端人才和行業專家以及提高技術人員薪酬等,為緩解企業資金“瓶頸”,加快“卡脖子”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做精做強做專發動機主業提供了有力支撐。
發揮獨特優勢
加快融合發展步伐
主持人:加快推進製造強國建設,有賴於企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製造業企業如何攻堅發力,加快從低成本競爭優勢向高質量、高適用性優勢轉變?
李艶:製造企業應以產品創新、品質提升、價值增值為目標,更好滿足消費升級的需求,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一是加快創新發展,包括技術創新、工藝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二是加快數字化轉型,多數傳統領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可先從“上雲”開始,逐步將自身業務功能與雲平台整合,降低信息化成本,促進數據資源整合,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和管理服務水平。三是促進綠色發展,將綠色供應鏈的理念貫穿於生產的全流程和產品全生命周期。四是堅持品質優先,始終堅守產品質量的底線,樹立良好企業信譽和形象,以優質帶動優價,以一流品質贏得客戶和市場競爭。五是加強與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中小企業要致力於成長為長期專注於產業鏈細分產品領域,生產技術或工藝領先的“專精特新”型企業或具有較高市場占有率的單項冠軍。
李鵬飛:企業活力迸發是產業競爭力強大的源泉,製造業企業要在創新創造、質量提升、品牌創建、資源整合等方面發力攻堅,加快從低成本競爭優勢向高質量、高適用性優勢轉變。
第一,要搶抓政策機遇,持續增加創新投入。第二,善用國家質量基礎設施,持之以恒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以質量第一的意識和質量先行的價值理念,不斷強化質量管理,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水平。第三,放眼長遠持久用力,面向世界創建中國品牌。在強化技術創新和品質提升引領行業產品潮流的同時,以根植於中華文化的商業價值觀為內核,面向世界打造中國品牌。第四,樹立全球視野,在世界範圍內整合產業生態資源。要堅定信心,堅持從全球視野謀劃,世界範圍布局,不斷提高產業生態主導力。
秦海林:發揮不同規模、各種類型市場主體的獨特優勢,發揮示範效應,帶動行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快融合發展步伐。一是強化產業鏈龍頭企業引領作用。支持與推動龍頭企業發揮產業鏈推動者作用,在技術、產品、服務等領域持續創新突破,深化與配套服務企業協同,引領產業鏈深度融合和高端躍升。二是發揮行業骨幹企業示範效應。推動行業領軍企業發展專業化服務,提供行業系統解決方案。三是激活專精特色融合發展活力。推動專精特新企業加快模式創新,在細分領域培育優勢,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激活與推動產業集群融合發展。
古堂生: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須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一是要加快智能化工廠建設,通過注入精益管理理念和實現端到端的數字化工程管理、生產執行系統與核心業務系統集成,大幅縮短生產周期,實現生產優化和產品優化。二是優化供應鏈,建立實時的、增值的供應鏈網絡,確保採購到交付的集成性與控制性、目視化,提升供應鏈的運行效率。三是優化銷售和售後服務,加強銷售和售後管理的效率,對客戶信息、售後服務信息進行統一,確保公司營收增長,加快企業從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四是充分運用大數據分析手段,通過數據的收集、整理及分析,為企業生產、運行、服務提供決策與診斷。五是創新商業模式,使大規模生產轉變為更加個性化的定制生產與服務。
解決“卡脖子”難題
夯實根基迫在眉睫
主持人:與發達國家相比,當前我國製造業整體水平還有哪些差距?還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李鵬飛:經過幾十年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規模領先、不斷創新的製造業體系。但與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製造業還有不少差距。在技術創新方面,引領全球產業變革從“0”到“1”的創新突破少;在資源整合方面,主導全球價值鏈分配的“鏈主型”企業少;在基礎能力方面,關鍵材料、核心零部件、先進工藝還存在不少瓶頸;在質量美譽度方面,部分產品的可靠性、穩定性和一致性亟待提升;在品牌實力方面,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不多。
當前,外部需求、供給和創新環境的變化,對我國製造業的貿易鏈、產業鏈和創新鏈形成了重大挑戰。首先,外部需求環境尚未恢復,我國制成品貿易鏈面臨衝擊。世界貨物貿易增長前景不明朗,國內制成品貿易鏈延鏈、補鏈、強鏈將會面臨較大困難。其次,發達國家力推製造業回流,產業鏈競爭力短期內承壓。由於最近美歐推動的是高技術產業鏈回流,這些行業的歐美企業一旦回遷,國內企業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填補其空白,從而會在短期內使國內相關產業鏈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再次,外國直接投資(FDI)下降可能會對創新鏈產生一定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