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日等海外勢力的干擾
特朗普任總統時期,美國開始全面對抗和遏制中國。中美關係的惡化也對台灣社會心理造成影響,不利於形成“兩岸命運共同體”。台灣島內精英人士雖不完全贊成蔡英文總統緊隨美國挑釁大陸的做法,但也不願完全倒向大陸,他們主張在中美競爭中保持中立,以最大程度維護台灣自身的利益。兩岸民間社會將因此產生疏離甚至對抗心理。美國的盟國日本也受到美國的拉攏,充當美國對抗中國的“急先鋒”。美日均試圖利用台灣問題挑釁和對抗中國大陸,且兩國均在台灣擁有極大影響力。如果中美對抗長期持續下去,島內目前的政治格局又難以在短期內改變,台灣民衆將會長期感受到中美對抗帶來的負面影響,兩岸之間構建命運共同體的進程會大大減緩。
三、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主要路徑
儘管存在一些阻礙因素,但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相關工作仍需要加快開展與落實。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亦是一個長期性過程。筆者認為其主要的構建路徑應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點:
(一)通過融合發展擴大兩岸社會的同質性
大陸正積極推動兩岸經濟、社會、文化領域的融合發展。例如中央已出台“31條惠台措施”、“26條惠台措施”,各省市也紛紛出台地方性的惠台措施,這些措施將對兩岸擴大交流合作規模,拓展交流合作領域,吸引台灣人才與青年學生來陸產生積極影響。大陸已經向台灣同胞發放《台灣居民居住證》,儘量消除台灣同胞與大陸同胞的身份差異,給予兩岸民衆同等國民待遇。福建平潭正在進行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試點,致力於打造“兩岸共同家園”,為台企投資與台胞生活提供便利條件。
融合發展是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方式。社會融合發展將吸引更多台灣同胞來大陸交流、工作、定居,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台灣同胞能够深度融入大陸的社會生活。至少在社會生活領域,在大陸的台灣同胞可以縮小與大陸同胞的差異性,而擴大同質性。但在社會生活領域擴大兩岸的同質性僅是基礎性工作。台胞在大陸居住期間,如何縮小其在文化認同乃至民族認同方面與大陸同胞的差異性,應是大陸接下來的研究與工作重點。
(二)發揮網絡媒介的作用,增進兩岸民衆的互相瞭解
當前蔡英文總統當局大力進行“去中國化”操作,使得兩岸的融合發展袛能由大陸單向推進,且覆蓋的範圍僅限於大陸。對台灣島內的民衆施加影響,則需要重視網絡新媒體的力量,“數字文化產業有效打破了兩岸民間交流在空間與時間上的限制,顛覆了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創造性轉化的方式,培養了兩岸民衆嶄新的共同生活經驗,實現了兩岸民衆的價值共享,體現了兩岸民衆在經濟和文化兩個領域上的融合發展”。⑦
台灣二千餘萬民衆中從未到過大陸的仍占多數,他們對於大陸缺乏基本的瞭解,甚至懷有種種偏見。多數大陸民衆實際上也缺乏對於台灣歷史與現實的必要瞭解,對於台灣的認識還停留在感性層面。網絡媒介擁有巨大的傳播效力,應該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增進兩岸之間的相互瞭解。兩岸民衆在增進相互間瞭解的基礎上,更可以開展文化的交流、認同的爭論乃至政治問題的理想討論。尤其對於兩岸的青年群體來說,網絡媒介更為重要。例如大陸青年群體中正在流行的“漢服熱”、“國風熱”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再發現,如能通過網絡渠道向台灣傳播,與台灣青年交流,必定也會在台灣青年中產生一定的影響與共鳴。
(三)塑造兩岸共同的歷史認知
近代以來中國歷次的反對外國侵略鬥爭促成了中華民族由自在走向自覺,尤其是抗日戰爭對於中華民族的覺醒與民族自信力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近代以來台灣長期受到日本殖民統治,導致其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處於“缺位”狀態。這就需要正確的歷史認知及其所指導下的歷史教育進行彌補。然而,台灣當前的歷史教育以及社會媒介提供的歷史認知帶有強烈的殖民色彩與台獨傾向,將對台灣青少年群體的民族認同產生誤導。
已有歷史學者研究指出,兩岸之間的“共同體不袛是地緣的接近,更是歷史形成的制度體系”,“這個共同體是不可分割的,即使可能短暫分離,但終歸是要統一的”,“從台海兩岸歷史進程來看,這個共同體就是中國,台灣是這個共同體也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⑧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建構是以兩岸共同的歷史作為依據的,兩岸歷史學者應對中華民族發展史、中國近現代史、兩岸關係史進行系統的總結與梳理,形成共識性的歷史認知,并將這一歷史認知通過各種方式向兩岸民衆進行廣泛傳播。
(四)重視動員和發揮兩岸民間力量
兩岸全體民衆都是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參與者。對於大陸而言,應該使民衆充分認識到:台灣同胞目前在文化認同、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領域的差異是歷史因素與現實政治因素共同造成的,但台灣同胞并非鐵板一塊,台灣同胞仍是可以爭取的對象。大陸應充分動員民間力量繼續增進與台灣的合作交流,并且創新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寬合作交流的領域。大陸在宣傳方面,應側重宣傳各項惠台政策及兩岸融合發展取得的成果,選擇台胞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個人在大陸的經歷,減少官方色彩和說教色彩,突出真實性與生活性,展現台胞在大陸工作、學習、生活的實際情況,體現普通台胞的獲得感。
四、結語
總體而言,兩岸命運共同體意味著兩岸高度融合為一體,兩岸實現深層“統一”,兩岸“構成休戚與共、命運相連、福禍相依、榮辱相關的命運共同體關係”。⑨兩岸自1949年以來的長期分離已經造成兩岸的差異性不斷擴大,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具有時間上的緊迫性。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是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需要兩岸全體民衆共同努力奮鬥的過程。這個進程,將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目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注釋:
①人民日報,《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2013年6月14日。
②人民日報,《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2015年5月5日。
③ 詹小美、王仕民,《文化認同視域下的政治認同》,《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9期。
④《習近平: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都為抗戰作重要貢獻》,環球網,2015年9月1日。
⑤劉相平,《兩岸認同之基本要素及其達成路徑探析》,《台灣研究》,2011年第1期。
⑥鍾厚濤,《蔡英文總統“台灣共同體”分裂話語體系的構建及影響》,《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20年第6期。
⑦唐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建構:基於台胞的交往理性視角》,《台海研究》,2020年第4期。
⑧李細珠,《兩岸一體史觀發微》,《台灣研究》,2020年第5期。
⑨周建閩,《習近平對台思想的核心理念:兩岸命運共同體》,中評網,2017年1月9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1年7月號,總第283期) |